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课程的设置深刻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的设置因高校和地区的不同,存在一些差异。文章在分析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差异现状的情况下,提出了重视专业理论学习、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和改革教育实践模式的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3.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严重不适应语文教育的需求 ,认为过去那种培养通用型人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以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通用课程外加几门教育类课程的观念和模式 ,也应彻底改变。阐明了以培养语文教育素养为核心的三个层次、五个板块的新课程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4.
临沂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服务地方建设的区域高校,应该如何在国际化语境中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随着对境外大学相同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同类课程建设和先进教学方式的考察与学习,应该反思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创新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由过去的以教育领域为主衍变为多元化趋势,应该建构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设置若干个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度高的专业方向,促进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开放性与动态性,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6.
围绕国外通识教育及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了高校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精华,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7.
李英  易彬 《文教资料》2020,(9):169-170,173
随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全国全面拉开,高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变,但是仍然存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课程比例不当、教育类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适当增加通识类课程,调整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增加教育类实践课程的课时,调整课程时间安排。  相似文献   

8.
推进素质教育将成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最为成功的经验是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明晰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体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在实践类型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分布必修型”或类似类型,也有少数高校采用的是“核心课程型”。本文分析了美国高校、港台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并与我国一些内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后提出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颁布以来,国内院校以此为依据积极探寻和实践,力求调整、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出发对比山东省四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四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契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定位要求,课程设置模块比重呈现一致趋势,且课程设置内容大致相同但均有各自的特色课程;同时也发现存在公共通识课程种类单一、专业课程分配不合理、教育实践课程时间安排不够科学的问题,应采取充实通识课程内容、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及校本特色课程等措施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被称为新课改,它的目的是在二十一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是拥有深厚历史的一门学科,由于中国古典文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汉语言文学也越来越火爆。在新课改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需要做出相应改变,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及素质的科目,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当前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细致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对如何改进汉语言文学的职业化教育提出了些许策略,以期为该专业的改革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又称为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通识选修课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肤浅、划分不规范等现象,本文提出应该从课程设置理念、课程设置思路等四个方面对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4.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提高学生的入文修养及素质的科目,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当前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细致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对如何改进汉语言文学的职业化教育提出了些许策略,以期为该专业的改革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都普遍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的专业。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社会的人才战略观念和教育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这对于传统的人文类专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背景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特色,分析了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正视问题,摆脱困境,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学类通识课程对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有着显著的意义。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还差强人意。本文提出:只有破除观念上的障碍,建立较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类通识课程体系,完善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发挥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文学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天然优势。一是作为通识课,其课程设置较专业课更为灵活机动;二是文学教育,可承传参考儒家诗教传统。有关的课程思政改革,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以审美教育为基础,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核心,以政治教育为指向。文学教育在这三方面,均能发挥基性的大作用,以促进全面贯彻课程思政改革。文学教育和课程思政,都应该追求以活的思维方式指导教学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会讯     
2009年8月14日-17日,“全国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类和广告专业教学工作研讨会暨师资培训会”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召开,中央电大副校长李林曙、内蒙古电大副校长李建军出席会议,中央电大文法学院负责人和汉语言文学、广告专业课程责任教师、各省级电大教师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广告专业新的课程设置规则,探讨了毕业论文写作改革等问题,对相关课程的地方电大责任教师进行了培训。会议对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类和广告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教师知识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虽然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但由于人们对教师知识认识上的偏误,导致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这些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因此,需要从拓展通识教育的设置空间、增设儿童专业课程、完善实践课程管理等方面,破解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通识选修课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设置存在目标偏离、内容肤浅、课程构成比例失调现象。本文提出应该从正确的课程设置理念、课程设置思路及注重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对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