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动、活泼是儿童的天性,活泼泼地学数学才是儿童应有的真实样态。助学课堂让学生像"小记者"那样去刨根问底,像"小老师"那样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别人,像"小侦探"那样去探究新知,像"小辩手"那样学会和他人辩论。  相似文献   

2.
小学的语文课文大多浅显易懂,我觉得学习这样的课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还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都能得到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怎样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效地学、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呢?我觉得关注儿童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增强师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儿童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才是课堂富有生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每一次习作,都和学生进行着诗意的旅程,你会惊奇地发现,习作教学原来是那样可爱,那样精彩!教师应该创设充满活力的习作课堂,唤醒儿童诗意的眼睛,焕发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让生命在习作这片沃土上诗意成长。一、回归自然,擦亮儿童尘封的"天使之眼"儿童习作是生命本真的表达和交流,当然更要同归自然,方能达到"诗意地栖居"的要求。请看一位低年级  相似文献   

4.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运用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基础。许多优秀教师,他们对儿童心理活动的揣摸、洞悉,对儿童心理特点的把握,每每使人叹服不已。他们似乎握着一把神奇的塑刀,雕塑着儿童美好的心灵。其得心应手和运用自如,盖缘于他们对儿童心理了如指掌。他们是实践的儿童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特点的把握,是教师得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见微知著,明察“课堂气候”的前提;是理解儿童,洞悉其内心世界的条件;是导之以方,择取最佳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依据;是及时获得反馈,进行教师的自我调节,并达到教学相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是儿童学习和发展中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更是儿童语言从无意识地"学"到有意识地"习"的转化时期,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儿童而言,在课堂上提醒他们把话说完整,指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不仅利于他们更顺利地学习语言,而且也是在引导他们操练完整的书面语言,这对于今后他们学  相似文献   

6.
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上开展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在课堂上更积极更充实地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用数学”中使课堂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上开展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在课堂上更积极更充实地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用数学"中使课堂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8.
一坛腌萝卜     
他们正挥舞着镢头,给棉花松土,白花花的阳光洒下来,他们的身影似乎匍匐在大地上。我的脚步是那样沉重。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标》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生活  相似文献   

10.
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对学习、对生活、对理想,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而美术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多彩的梦而存在的。美术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要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最终成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创造力的人.为此美术课堂还有什么理由不还孩子以“梦”的快乐与自由呢?  相似文献   

11.
王玉东 《中国教师》2014,(15):86-88
<正>一、追问:为何对话数学确立儿童立场,把握数学本质,理应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两条准绳。唯有儿童的真正参与,数学才会浸润他们的心田;唯有学科的本质凸显,儿童这位上帝的使者才能洞察数形世界的奥秘。如果将儿童和数学喻为跷跷板的两端,对话就是保持他们平衡的支点。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乐观,对话似乎离课堂还很遥远。教师的话语霸权充斥着整个课堂,独白和传话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已经被逼到了课堂的边缘,成为课堂的看客和听众。1.教学对象的概念化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当作抽象的人,没有思想,没  相似文献   

12.
<正>有序,是正常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对信息技术课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秩序?这是自从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小学就开始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而事实上,信息技术一进入课堂,很多学生就几乎本能地喜欢上了这门学科,原因是他们认为"上课可以玩电脑"。一旦他们发现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就会心有不甘,不能遵守纪律,进而有影响秩序的行为,这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问题是,既然学生有着玩电脑特别是玩游戏的强烈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语文素养,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苛求的教学目标。但在一定的教学课堂,人们却总是那样的事与愿违,尤其是教学目标似乎就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即。这必然会引起人们比较足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留意我们的课堂,家常课中的许多不足显而易见。我们很难像上公开课那样精心设计课前谈话,学具准备可有可无,一切都在漫不经心中开始。课堂上,重点偏失、随意性大。一些家常课教材钻研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上课铃响后才匆忙找教科书进教室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材把握不准,缺乏有效地组织与引领;课堂评价单调。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评价精彩纷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在家常课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吝啬自己的评价语言,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5.
郝敬德 《成才之路》2010,(10):34-35
到九年级的数学课堂去听课,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远不如七八年级时那样活泼好动,小组活动不如以前那样热烈而张扬,而是沉闷且封闭。即使有些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也不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好像从前课堂上的快乐已不再属于自己。想一想当年的我们,不难理解毕业班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时刻伴随着他们的是压力与责任。这种不和谐的现状。理应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班上的某个儿童突然哭起来时,你怎么办?作为教师,通常是采取措施试图使哭闹的儿童尽快地安静下来,以避免课堂的混乱和儿童注意力的分散。有时,我们会安慰他们;有时,他们也会哄骗他们;有时,我们也会对他们采取强硬态度;偶尔,我们也会对他们大发脾气。但是,不论哪种方式,我们都是试图使他们安静下来,停止哭泣。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儿童,这些儿童在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有特殊的需求。我们一般对生理上有问题的儿  相似文献   

18.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些盲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虽然他们与其他同学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时面对着同一个老师,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组织或自身参与程度的不同,这些盲生在心理上可能"离群",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于热热闹闹间仍感到"无依无靠、孤单烦闷",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害怕,在教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似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好像上课与自己无关,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  相似文献   

19.
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则取决于这堂课是否给人带来快乐的感受.每个人的乐趣都是不同的,儿童有儿童的乐趣,大人有大人的乐趣,想给儿童带来乐趣,就必须从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对他们指手画脚,让他们应该这样,不能那样.激发学习兴趣更要使学生能乐在其中",乐此"方能"不疲."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在传统的品德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分裂,不能有机地整合起来。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中,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充斥了整个课堂,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更难以触动他们的心灵,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