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狭义体育作为突破口,对我国当前体育本质及定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美国"针对身体的教育"到"通过身体的教育"的思想演变说明体育的本质仍然是教育。"运动教育"只是一种体育教育模式。美国的体育是身体教育,其内涵是通过身体对人的教育。认为借鉴英美体育研究的成果,将体育与竞技区别开来,是解决中国体育概念困惑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从身体的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身体运动方式,而"身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根本维度,与体育运动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身体"出发,阐述了体育之育的真正目的与效用--开发生物脑体以及发展身体智慧,把体育从"纯粹的无法思想的身体教育"中解放出来,视"身体"为可以思考、充满"智慧"的身体,说明了体育在"智识"教育上的真正意义,从而从根本上脱离了身心"二元论"并有力反驳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错误认识,以求让更多的人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重点对身体何以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进行了较为充分而科学的论证,并在全面检视与深刻反思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传统研究路向及其"身体"维度研究缺失的基础上,展望了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四个可能面向,以期进一步创新、拓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内容,挖掘、彰显"身体"之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及其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认为:(1)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身体"维度不仅能够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本体性的研究维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与价值;(2)"身体"与学校体育思想之关系研究、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历史变迁之"身体"解读、"身体"危机的学校体育思想根源及其现代学校体育身体观建设、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现代建构等4个面向值得给予更多的关切。  相似文献   

4.
美国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的开发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认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重心从"提高体力"转向"增加身体活动"、确立"HELP"健身教育理念以及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类型的多样化等,推动美国学校健康体适能教育实践的发展.我国应重视学生健康体适能培养的教育实证研究,增加体育教学的运动学习时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近代以来有关体育课程的思想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育课程"身心教育一元论的原理,并对其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阐述:身体练习与传承体育文化是一元的;"育"与"体"是一元的;发展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是一元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应具有连续性、持久性;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身心教育一元论"中充当的角色是体育课程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论“体育”不是“身体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体育"是"身体教育"的观点进行了质疑."体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3个阶段,因而"体育"概念有"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3种解释."体育"概念的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由于目前我国"体育"处于"运动教育"阶段,所以"体育"不能解释为"身体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体育素材,是指对身心发展具有潜在意义的、未经总结和提炼的、保持原有性质的原始材料,也可视为被选择的—切身体活动内容。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精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据此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材料。"体育素材"与"体育教材"之  相似文献   

8.
身体是一种视角,是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要认识这个世界,首先要从身体开始。体育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对人类身体缺陷的自我弥补过程。传统体育教育是一种人类教化自然身体、使身体社会化的教育过程。当代体育教育则是身体被规范化、编码化的"知识身体教育"过程,而且是以"知识身体教育"为主导的活态传承,是一种泛机械化的身体教育。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是发展身体、解放身体。休闲身体教育将取代知识身体教育,它是人类创造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高级生活方式,是人类自我的一种回归,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人类的自我完善与解放。因此可以说体育教育必将由教化身体走向解放身体。  相似文献   

9.
从身体视角对体育教育进行重新审视,认为:身体是体育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物质载体、评判标准和考察指标。从健康角度看,体育教育体现出人类对抗身体的衰退而做出的自我调整;从教化角度看,体育教育是在改造身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副产品";从快乐角度看,体育教育日益趋向于享受身体,从而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中西方"身体""教养"与"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将"身体教养"定义为"以身体为起点,通过学校体育这一特定的教育与训练环境,增强体质,培养身体解读能力、身体抵御能力、身体适应能力及身体批判能力,改良身体意识与身体体验,形成体育习惯",并进行了系统阐述。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困局与学校体育教育偏差,社会主流价值与"身体符号"示范负向强化、环境对身体的挑战,以及传统体态、仪态规训礼制的淡化与消亡构成了身体教养理念提出的现实语境。最后,确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核心地位与"身体能力"培养的方针、培养学生身体意识、引导学生崇尚身体美与修身思想、体育教师改良身体教育方式、学校体育工作遵循时空规律与系统化的5点举措。  相似文献   

11.
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体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健康之精神寓 于健康之身体;体育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创立"绅士体育"的特殊理论。最后对其体育思 想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正>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体而道德之寓者也。"实践证明,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彰显。而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科学》2021,(1):12-17
重读百年前毛泽东名篇《体育之研究》,当年提出的"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问题,仍然急迫,尤其是作者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的种种思考,仍然是今天体育反思的重要视界。本文结合现代哲学家"身体之思",校正21世纪中国体育文明的建构方向。长期将德智体三者并举有失误,体育不是文化知识传授,体育乃德育智育之本,必须超越认识论知识论的体育观,在人类生存本体论上去打量体育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盛大的全球性体育赛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全世界14~18岁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责任,这既是体育的刚性规定使然,也是体育自身的本源性使然,由之凸现的身体性及教育性特征集中反映了体育即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学术界极力倡导的"分享运动"——体育本源性回归说,则认为体育和教育原本属于公益性事业,理应被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必须要从体育和教育层面上向世界人民提供最为起码的普惠性服务。  相似文献   

15.
将身体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立论基点,从价值回归、目标整合、实践融合、过程统一四方面探讨了身体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理性回归。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从"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向,主要体现在身体的主体性、感知性、交互性与生成性上,并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提供了行动逻辑导向:(1)遵循身体主体性原则确立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实现学生身体价值的理性回归;(2)依据身体感知通道建构情景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身体的深度学习;(3)参照身体互动方式建立对话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身体的素养提升;(4)根据知识建构目标创建生成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身体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使体育学习可持续发展,需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1])。学生在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的生成中,主要体现为"乐动会"([1])。学生在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的生成中,主要体现为"乐动会"([2])。笔者以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抛砖引玉。一、形成发展学生的身体教育思维——让学生"乐"(一)存在问题一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并不快乐,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综合约翰·洛克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影响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洛克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洛克体育教育思想的主线是"环境教育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因此,教育对儿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经验主义的体育哲学观";构建了绅士教育中体育为先的体系;鼓励儿童到户外进行锻炼,按自然要求养护身体;运动技能的作用不仅在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培养绅士的风度等。在从此基础上提出了洛克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强化体育在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经验主义"学说为体育学习提供崭新视角;鼓励儿童进行户外运动;关注青少年学生的身体保健与养护;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进行归纳和整理。洛克"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体育思想,把体育放在三育之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从服装、饮食、睡眠、户外运动等方面阐述其以健康为指导思想,以"能工作"、"忍耐劳苦"为标准,以培养有德行、有能耐而又具有礼貌与良好教养的人为目的,构建其健康教育体系。洛克重视把个人幸福、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与健康直接联系,其体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大学体育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指导意义,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服装、饮食、睡眠等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日本体育概念发展的四个时期--"养生论"时期、"身体教育"时期、"通过身体活动的教育"时期和"运动中的教育"时期进行分析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把体育看作是一个学科概念,这几个时期体育的概念是不断进化的,呈现出由重视"身"的发展到重视身体教育的发展,再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到重视"运动"的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邓辉  李勇 《体育世界》2014,(12):54-55
大学阶段是人的重要成长发展阶段,大学体育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解决学生“身体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身体和全面认识学生身体这一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身体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梳理出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身体教育思想脉络,提出了:大学体育要充分认识到身体是人之存在的基础;大学体育教育是高校身体教育的重要组成,但非全部;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身体;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是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兽身与人性”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内涵等观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