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体育来说,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将体育项目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体育科技的全面成长,意味着我国体育经济能力的科学化水平在不断的提升,而在铅球运动项目中,体能训练是其运动项目的基础条件。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现状,其次结合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影响因素,最后总结出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谢军 《体育世界》2014,(8):115-117
铅球运动是体现速度与力量结合的运动项目,在对铅球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力量训练必不可少。推铅球的主要力量来源是人的下肢,其中下肢小肌肉群在推铅球过程中起着精细运动技术、提高下肢力量的利用率、预防运动损伤等作用,注重和加强下肢小肌群力量训练是铅球运动员日常训练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从下肢小肌肉群的角度对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提高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柱  郭国兵 《体育学刊》2005,12(6):119-121
通过收集我国27名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65次运动成绩以及相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验结果,得出影响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的主要因子为:最大力量因素因子、专门投掷训练因素因子、专项速度力量因素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影响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依次是:后抛4kg铅球、30 m站立式起跑、立定跳远和卧推,并给出相应回归方程.依据统计学正态分布原理,运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制定出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专项身体素质总体发展均衡程度以及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运动成绩适应程度的3种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不同重量铅球训练法的实际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重量铅球的训练法对于铅球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铅球运动员三种不同的技术类型是运动训练中不同重量铅球施用的客观要求:“负荷——应激力”的原理是轻、重铅球重量确定与选择的生理学基础:铅球项目的专项速度与专项力量是确定轻、重铅球训练比重的根本出发点;空心铅球的采用是不同重量铅球训练的变式。  相似文献   

5.
发展我国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铅球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再认识。铅球项目是速度力量型项目,它应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文中结合训练实践经验,探讨了发展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健荣  陈洁 《体育世界》2012,(5):110-111
击剑运动是一项激烈对抗,攻防转换多变的格斗性竞技项目。击剑运动员最具有影响的专项力量能力应该是"速度力量",而促成"速度力量"的关键就是核心力量。本文通过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寻找适合击剑运动员所需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提高击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专项力量,从而提高击剑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为我国击剑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确定训练器械的最佳重量,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迅速增长铁饼、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力量和提高其运动水平的捷径。优秀运动员的实践就是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铅球是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基础的速度力量性项目,集速度、力量、爆发力于一体。推铅球时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速度力量和绝对力量素质,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技术和意志品质。推铅球训练指导思想的确立,训练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运动成绩的提高等都依赖于对铅球项目特征的正确认识。本文通过对男子铅球运动员李振参加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高校部田径比赛前的短期强化训练过程的分析,说明普  相似文献   

9.
速度力量是铅球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推重球练习是提高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力量最有效的方法,但对推重球的重量选择看法不一.运用功率理论,采用实验和录像解析方法,对129名二级以上铅球运动员和60名体育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推重球的方法发展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力量的最佳重量,是运动员次最大投掷功率重量到最大投掷功率重量区间,次最大投掷功率重量应作为练习的首选重量.  相似文献   

10.
正投掷项目在运动训练学中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项群,是一项以力量和速度为主要支撑的运动项目,投掷运动员力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所取得的成绩的大小。力量是掌握投掷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基础。投掷运动员要提高快速力量训练水平,必须加强专项力量训练,解决好快速力量训练向专项力量训练的过渡和转化。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江苏少年男子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指标体系的构成,初步建立预测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结果显示:专项成绩的评价由5个力量指标系统构成,其中4项敏感指标可以作为检测专项成绩的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评价标准能够量化、简洁的评价江苏少年男子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重庆市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男子铅球前三名运动员投掷最后发力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重庆优秀大学生铅球运动员对整个推球动作的总体掌握程度较熟悉、各自动作特点明显,其中罗王飞的技术动作较为突出。各时相下的相关运动学指标均未能达到国家大学生运动员一流水平,就出手速度等指标,三位运动员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重庆地区大学生铅球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13.
铅球投掷运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根据运动员的推力大小和身体情况 ,借助Matlab 6,5软件开发工具 ,开发出基于Matlab 6.5的铅球投掷优化软件。该软件在准确构建铅球投掷优化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Matlab 6.5编写了优化模型的求解程序以及优化软件的用户界面 ,从而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取铅球投掷的最佳模式 ,直观展现铅球的运动轨迹 ,以及具有良好的用户交互功能 ,为该铅球投掷优化软件应用于实际铅球投掷运动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与素质训练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函数映射能力,提出了铅球运动员专项成绩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克服了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模型需要事先确定数学模型的缺点,更为准确地映射出运动员素质训练指标与专项运动成绩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精确地预测出铅球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并运用Matlab53开发出预测模型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具有语言简单、运行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对于少年投掷运动员来说,是一项技术较复杂而又难以掌握的投掷技术。传统的推铅球技术教学,动作过程较长,不利于少年选手的重心稳定和集中注意力。为此,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铅球有关技术资料的研究,设计了适合少年运动员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其结果取得较好的教学与训练效果。这种教法有利于运动员加快掌握动作并为进一步向先进投掷技术过渡奠定了牢固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高中体育特长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组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案对运动员进行为期20周的干扰训练。结果表明:模仿铅球动作的专项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较传统力量训练和单纯模仿铅球动作的专项力量训练,对于高考体育生铅球成绩有明显地积极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赵骞 《冰雪运动》2014,(4):80-83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是决定运动员发展潜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白肌纤维在肌肉中比例、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初长度、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肌肉的牵拉角度、肌肉收缩的形式、神经过程的频率和强度、神经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支配和调解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等是影响爆发力表现的主要因素,力量训练的方式对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起到关键性作用,将肌力转换成专项能力是力量训练质量的难点。教练员必须把握住这些力量训练的疑难问题,训练中时刻注意影响力量表现的因素,注重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不间断、循序渐进地安排,正确的技术动作与专项结合,把握提高训练质量这几个关键结点,才能提高力量训练效果,达到力量训练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8.
力量训练对专项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就力量训练对专项成绩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认为,力量训练的形式与专项活动形式差别越大,其获得的效果对专项成绩提高的作用就越小;专项力量训练的形式是特定的,其获得的效果是专一的,且有利于专项成绩的提高;对已经拥有良好肌肉力量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过多的非专项性的力量训练不但不利于专项成绩的提高,甚至可能有负面作用;采用爆发式的弹性力量训练有利于速度能力的提高;从事有氧耐力项目的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应采用低负荷、高重复的练习形式,这样不会导致肌肉体积的增大;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专项技术应当以相同的速度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力量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持我国110米栏项目常胜不衰,有必要研究我国110 m栏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异同及其衔接训练的规律和特点。采用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分析了我国男子110 m栏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异同,分别找到他们提高110 m栏专项成绩的突破口,以及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各自的训练主攻方向,并探讨二线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衔接训练问题。特别指出:我国110 m栏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都存在着体重偏重问题,而体重偏重与上肢力量训练方法不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