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在贺知章的《咏柳》中,简直是一把神奇的剪刀,那细叶、绿丝,碧树,以至人间春色,仿佛都是这神剪裁成的。这“剪刀”看不见,摸不着,尽在不知不觉中,真是“神”啊!  相似文献   

2.
柳之美     
7月12日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贺知章的《咏柳》使我第一次注意到柳这种美丽的植物。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中引入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春风比喻为剪叶的剪刀,十分生动传神:在古代诗词中常提到“叶如剪”,如白居易诗日:“藤花浪沸紫茸条,菰叶风翻绿剪刀。”(《湖上闲望》)。宋人史达祖《玲珑囚犯》词曰:“雨入愁边,翠树晚,无人,风叶如剪。”吴文  相似文献   

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风情万种的柳树,古往今来,不知撩逗了人们多少绵绵的情思。一、折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者, 应为离别多。"(王之焕《送别》)折柳送别,这一民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  相似文献   

5.
春风与剪刀     
不久前听了一堂小语公开课,课的内容是讲授贺知章的《咏柳》,没想到课中发生了这样的“事故”。老师:“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诗人把春风比作剪刀,同学们觉得奇妙吗?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我觉得这个比方一点也不好,不准确。老师一惊,镇定下来问:为什么?学生:春风温柔、暖和、亲切,剪刀尖利、寒冷、无情,给人的印象刚好相反,无法成比。北风像剪刀,春风不像剪刀。老师立即陷入了茫然无措之中。无奈之下只好以退为进,说: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问题很复杂,一下子说不清,咱们今后再讨论……不用说,课堂教学不理想,原因是教师自身认识没到位,准备不…  相似文献   

6.
咏柳     
一树 一‘.. .J r石1绿丝绦。谁裁出,春风似剪刀的柳树,翠绿晶莹,就像用碧玉装饰过一样,于扰如绿色的丝带一样低垂飘荡着不知这细细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岁护,汽咏柳@贺知章 @青池  相似文献   

7.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嚼咀。像这  相似文献   

8.
齐国凤 《山东教育》2004,(16):32-3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在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向我提出了“碧玉”是玉石还是美人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课下我和同学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古诗浅释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相似文献   

10.
古诗鉴赏中,辞格是其中一个层面。这里介绍一些,并略为举例分析。 先说比喻,最为常见。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二月的春风比作剪刀,极为新巧。再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中将水面比作镜子,将君山比作青螺,很是形象。  相似文献   

11.
悦读文摘     
诗中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相似文献   

12.
咏柳     
屠天壮成一材右,万奈垂下绿戌络。不知自叶饱仪出,二月 春风仪剪刀。咏柳@贺知章  相似文献   

13.
我爱柳树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姐姐全家到户外郊游,来到河边的小树林。只见柳树甩着长长的柳枝,柳叶一致朝下整齐地排列着,真是太美了!我和姐姐异口同声地背起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相似文献   

14.
王立宪 《学语文》2006,(3):38-38
读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这两个字很典型地体现了诗歌的婉曲特色。细叶很美,“不知”却并非真不知,而是把一种神秘感带给读者,让人感到大自然变化中的美丽。我们由“二月春风似剪刀”可看出此句的含蓄效果,这是对前一句诗意的承接,但这种承接似有一种猜想,让人知道细叶和春风的联系。如果直接说出细叶是春风裁剪出的,那就诗意全无,可见“不知”对增强诗意,调动读者的想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春寒尚料峭,许多树木还处于"眠而未醒"之时,柳树就最先吐出翠绿的芽苞,向人们传递着春的信息。怪不得贺知章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咏柳》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的柳树,青翠碧绿,仿佛美丽的女子,轻盈、柔美,让人看后神清气爽。自古以来,柳树为人们所青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记  相似文献   

16.
南国的春天或许已经"烟轻雾缥缈"、"草与水同色"了,青翠欲滴的竹子立满了山野,天气虽然微寒,空气中却充满了潮湿的味道。弥漫的江南烟雨给春天的南国增添了一种朦胧与神秘的气息。此时,岸边杨柳的嫩芽已经长出来了吧。在那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南国春天,我们不禁会想起诗人贺知章的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相似文献   

17.
正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辨别和发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发现述诸于文字表达,以期达到教化的最终目的。根据中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可将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施教的方略归结为以下三个步骤:一、学会欣赏读贺知章《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就会想到正是那个"使用剪刀的人",那个裁出盎然春光的"妙手",才有眼前的万丛新绿、勃勃春色。引导学生在美的感悟中,得到思  相似文献   

18.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自居易《忆江南》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似文献   

19.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被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人绝句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从其所表现的主题来看,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一)绘明媚春光,抒欣喜之情。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二)状凄凉凋敝,叹悲切之情。如: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金陵图》(三)摹依依之态,吟送别之情。这一类题材最多。如:灞岸…  相似文献   

20.
杨柳诗赏析     
古往今来,写杨柳、咏杨柳的诗很多,或慕杨柳之形态,或写杨柳之品格,或抒杨柳之情思,本文试就一些咏杨柳的诗词作简要分析,以供同学们赏读。一慕杨柳之形态说到咏柳诗,当首推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极写春柳之美,“碧玉”喻其色泽,“丝绦”喻其轻软,十分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