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根据第28届奥运会女子跳马的录像资料,采集了前8名踺子类型动作,对第二腾空高度,横轴空翻角速度,纵轴转体角速度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从所采集的数据显示出我国女子跳马的第二腾空高度较好,但横轴翻转角速度和纵轴转体角速度和世界优秀跳马选手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改变我国女子跳的落后面貌必须重视空翻和转体速度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为了发展女子跳马踺子后手翻接空翻转体类高难动作 ,运用运动学原理对霍莉坤跳马技术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 ,霍在助跑阶段 ,身体获得了较大的水平速度。在上板起跳和第一腾空阶段 ,由于推手与起跳快 ,身体翻转及时 ,腾越器械重心高处于马上最佳位置。在第二腾空阶段 ,霍借助一定的高度和水平速度快翻纵转 ,使该动作顺利完成。由分析中得知 ,霍在马上因推手技术不佳 ,导致她第二腾空高度不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毕文静跳马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动作中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的运动学参数的分析与国际优秀成年跳马运动员相比,指出女子儿童在完成跳马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时助跑速度慢,踏跳、第一腾空、推手时间长,第二腾空时间短,落地下蹲深,团身能力强,翻转速度快等运动学特点,为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踺子转体180°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类跳马动作,揭示这类跳马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方法:对程菲和洪淑贞完成的"踺子转体180°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转体180"(简称"R180"),以及程菲完成的"踺子转体180°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转体540°"("程菲跳")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对三组跳马动作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主要关节的位移、关节角度、身体翻转角速度等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动作踏板时重心水平速度基本相同,踏板及推手阶段关键位置的关节角度相近,但"程菲跳"推离马重心垂直速度和第二腾空时间明显高于"R180",第二腾空转体角速度略大于"R180"的3倍,而翻腾角速度略小.结论:踺子转体180°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类跳马动作触马前的技术动作基本相同,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需要更高的推离马垂直速度和更快的第二腾空转体角速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男子跳马踺子类动作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男子踺子类动作选用人数较少,但选用难度较大,完成质量较好,选用的动作类型相对较集中,并在难度创新上有所突破。男子跳马踺子类动作难度动作的创新将集中在第二腾空的多周空翻、多周转体及第一腾空的转体度数变化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后旋下”的关键技术是要解决好翻转速度。撒手腾空阶段靠摆动,第二周空翻靠内力。晚转体有利于保持翻转速度。正确运用头部技术是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李敬跳马踺子后手翻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动作的上板起跳、第一腾空和推手、第二腾空翻转等主要技术环节的运动学特征及参数,并提供了此类动作的训练方法,对我国运动员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此类动作、提高跳马技术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当前跳马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第二腾空纵、横轴和复合轴翻转动作。随着第二腾空转体和翻转度数的增加,必须要求运动员用科学的最佳技术充分发挥助跑、踏跳和推手的运动效能以提高第二腾空的高度和腾空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应尽快引进世界先进科研成果,微电脑和录像可以及时向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完成动作各阶段的数据,加快信息反馈,及时纠正动作错误,尽快掌握最佳技术。  相似文献   

9.
自由体操后空翻三周动作,从一开始的小翻跳,就要为空翻的翻转高度和速度创造条件。要求小翻向后的速度要快,推手要有力;空翻中团缩身体的动作要快,姿态要正确;第三周要求身体再紧团一下,在下落中完成310°左右的翻转,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过去跳马的研究工作中曾经指出:“目前,我国男子跳马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前空翻类动作(包括转体)中,大部分运动员还没有解决推手速度问题,一般V_r/V_e比值较小,因而抛射角较小,重心上升高度较低,腾空时间不长,这对于发展难度是不利的。”同时提出:“要想提高跳马的技术质量或在第二腾空加难动作——如前手翻团身前空翻两周半,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助跑上板的速度,这是提高技术质量和加难动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发展运动员腿部和肩带肌群速度力量……进行专门的背部肌肉速度力量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技术动作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宁宁  高俊 《冰雪运动》2009,31(6):29-34
通过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比赛中运动员技术动作分析后发现,空翻与转体是整套动作的难度核心。为更好地了解空翻与转体动作的特性,主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基础理论和现场观察、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空翻和转体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人体的转动轴、翻转的时空特征、翻转的角速度变化、人体转动惯量以及运动员身体形态、腾空姿态等因素均对空翻与转体动作产生影响。为此建议运动员提高翻转时对高度、速率和角度的控制,不断提高技术难度。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跳马推手对提高跳马第二腾空高度和动作质量极为重要,是完成跳马动作的关键技术。李宁夺得第六届世界杯赛跳马冠军,主要在推手技术上有独到之处,使第二腾空动作做得又高又飘,从而战胜了世界强手。目前跳马发展重点仍然在第二腾空,  相似文献   

13.
前手翻团身转体180°接后空翻,前手翻团身前空翻转体180°或360°,前手翻屈直体转体180°接直体后空翻,是我国男子优秀体操运动员近年来在前手翻团身前空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难度跳马动作。采用前手翻来加难第二腾空的动作,有极  相似文献   

14.
男子跳马前手翻团身前空翻两周动作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跳马“前手翻团身前空翻两周”高难度动作进行了影片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踏跳的缓冲时相,重心持续上升,是获得起跳重心垂直速度的重要阶段;在蹬伸时相,踝与膝关节同时发力,且踝关节的伸展速度最快;在推手顶肩的同时,制动腿急振躯干促使动量矩的转移是完成推手动作技术的重要特征;在第2腾空动作过程中,各周所用时间不尽合理,提高第1周翻转速度是完成动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高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多元相关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获得跳马翻转角速度的两个方面的技术矛盾,确定了决定翻转角速度的主要方面,以及确定了以这一技术方式获得最大的翻转角速度,与同时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的技术要求是一致的。进而探讨了有利于获得较大的翻转角速度和较大的垂直速度的强制动踏跳与弱制动推手的跳马技术。经分析认为这种技术可能是完成跳马两周半空翻动作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6.
跳马运动的各阶段技术间有极为密切的因果关系。高速助跑是完成高难度、高质量跳马动作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助跑跑速的训练应在正确掌握助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素质的训练进行。要进行跑的专门练习、跳马助跑的模拟练习和正式助跑的巩固练习,以达到跳马助跑整体技术的正确掌握。在助跑技术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上板技术决定着起跳技术的质量,而起跳对跳马的总的质量又具有决定性意义。上板不能以过高的抬摆腿方式进行,以免重心沿抛物线升高而影响水平速度。注意上板时身体保持垂直,以利用身体重心的下降速度加大对助板的冲击力量。起跳要有足够的第一腾空垂直速度和要有利于加大第一腾空的转动力矩。起跳时获得大的垂直速度、快扶马、缩短第一腾空的时间、增大扶马时的垂直速度是提高跳马第二腾空的关键技术。采用何种推手技术,需依动作类型而定,一般的手翻类,可把主要力量放在增大推手方向的径向速度上,而且推离角可小些。不同的推离技术决定不同的腾空效果,选用时应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跳马推手对提高跳马第二腾空高度和动作质量极为重要,是完成跳马动作的关键技术。李宁夺得第六届世界杯赛跳马冠军,主要在推手技术上有独到之处,使第二腾空动作做得又高又飘,从而战胜了世界强手。目前跳马发展重点仍然在第二腾空,此阶段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大,因此研究我国优秀运动员跳马的推手技术,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男子跳马的技术水平,改变我国女子跳马的落后面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前手空翻成倒立到目前为止,一个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前手翻大都要有一定的高度。然而在推手以后,并未象跳马一样充分利用此高度来做翻腾动作。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推手后这段腾空时间来完成空翻动作是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19.
在支撑跳跃练习整个技术环节中,推手的任务是把身体总重心腾得又高又远,为在第二腾空中完成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推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第二腾空的高远度、身体翻转速度和落地稳定性,是完成跳马动作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根据支撑跳跃项目的特点,为增强和发展少年体操运动员手指、腕、肘、肩关节屈、伸肌的相对力量,提高运动员在支撑跳跃中双手经受冲击负荷和积极推手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手臂的一般和专项爆发力训练。以下就结合少年体操运动员的特点介绍几种推手的力量训练方法。一、一般力量训练1.快速俯卧撑(或击掌),…  相似文献   

20.
在80年全国技巧锦标赛中,我们对单人项目的空翻两周动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统计,从表一、二、三统计的情况分析,我国运动员空翻两周的技术,不论是翻转速度、高度(男单第二周高于第一周并且是直体落的有八个,女单有四个)、腾空时间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这说明我们已具备了发展后空翻三周动作的条件。为了群策群力攻克后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