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类型和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相关。(2)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幸福感三者之间大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成人依恋的回避因子和焦虑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惩罚、严厉II;过分干涉III;偏爱被试IV;拒绝、否认V;过度保护VI)和母亲因子(惩罚、严厉II;拒绝、否认III;过分干涉、过度保护IV;偏爱被试V)存在显著正相关;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与恋爱幸福感中所有因子都存在高度显著的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因子与恋爱幸福感中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过度保护VI)和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对恋爱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成人依恋中的回避因子对恋爱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因子(过度保护VI)对恋爱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然而成人依恋中回避因子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恋爱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己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对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了测量,并使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有较高水平的孤独感;班级、生源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恋爱状况、独处类型和孤独感认知类型等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孤独感的特征、个体的独处类型及孤独感认知类型针对性提出疏导策略,以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30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惧怕否定评价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恋类型和惧怕否定评价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2)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惧怕否定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害怕型、专注型依恋与惧怕否定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安全型、冷漠型依恋与惧怕否定评价之间存在负相关;(3)依恋类型对惧怕否定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UCLA孤独感觉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68名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1)男生的孤独感体验明显高于女生;(2)云南省外的学生的孤独感受强于省内学生;(3)云南省内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显著的高于全国大学生;(4)孤独感与人格结构中的精神质呈显著相关。建议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30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惧怕否定评价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恋类型和惧怕否定评价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2)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惧怕否定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害怕型、专注型依恋与惧怕否定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安全型、冷漠型依恋与惧怕否定评价之间存在负相关;(3)依恋类型对惧怕否定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以208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以及不同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孤独感明显高于女生;在应对方式上,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更多地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不同孤独感水平的大学生其应对方式有所不同,高孤独感的大学生一般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低孤独感的大学生一般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当注意性别差异,可利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培训与引导来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特点,对98名运动员大学生及128名非运动员大学生(新闻专业学生),以心理量表为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表现出较多的心理症状;诸多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自测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成人依恋模式问卷、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人际关系测量表测量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生307人,其中男143人,女155人.结果表明:在普通大学生中,除生理健康项目上安全型(B型)依恋者和回避型(A型)依恋者的差异不显著以外,安全型依恋者(B型)在身体、心理、社会及总体健康和人际关系各项目上都显著优于不安全依恋类型者(A型、C型、D型).  相似文献   

10.
分离性客体化的启动效应后,单一性别环境有助于深化探索非性环境下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使用身体监控量表(BS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爱情态度量表(LAS)对176名无恋爱经历女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第一,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偏高;第二,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通过焦虑依恋对利他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新疆贫困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中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对比研究,随机抽取南疆贫困团场2 238名中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专门测试,结果发现:南疆贫困团场青少年汉族学生身高略高于维吾尔族,体重和胸围低于维吾尔族学生;汉族学生的肺活量普遍高于维吾尔族,且女生在16-18岁年龄段差异显著;汉族学生的下肢弹跳力、爆发力优于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男生耐力素质优于汉族,而维吾尔族女生的耐力素质低于汉族女生,且部分年龄段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心理适应性量表 ,对随机整群抽样的高师女生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 ,高师女生的心理适应性普遍低于男生 ,文理科女生之间、少数民族女生与汉族女生之间的适应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生意义感问卷,选取40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相关性不显著;(2)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能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低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加剧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而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使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与汉族大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目的和形式、时间和次数、时间规律、身体变化,以及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外因的调查与比较分析,发现维族和汉族大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性别和民族特性,在参与体育活动上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体育活动次数和锻炼时间具有明显差异性,族别和性别选择的内容呈不一致的多变化态势。提出开放体育场馆和实施体育器材租借业务,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转变学校领导观念引起学校领导重视,多开设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从而树立新疆高校大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相似文献   

15.
畲汉两民族男大学生体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畲族与汉族男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两民族男大学生的体质差异,随机选取畲族男大学生73人和汉族男大学生47人进行体质测试。结果发现:畲族男大学生耐力和平衡能力优于汉族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生成就动机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就动机是决定个体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成就动机量表》对275名高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高职高专学生在MS、MF上的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275名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高于避免失败的倾向;国际交流学院学生与其他学院学生在MS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与其他学院的学生相比,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更加渴望成功。  相似文献   

17.
浅析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恋爱是否和谐、婚姻是否幸福,与持何种婚恋观有直接关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早早地走进爱情世界里。但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不成熟,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不透彻,缺乏健康婚恋观的指导,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以及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出现了种种矛盾,影响到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8.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372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高职女生SCL-90总分和强迫、焦虑、抑郁、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人格特征总体良好、积极,人格中的神经质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要有针对性地对高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高职生的人格,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大超  李敏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19-1221,1234
通过运用一般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积分法,对1985、1991、1995、2000年全国汉族和28个少数民族的7~18岁男女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指标的10560多个数据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壮族、黎族、朝鲜族男女在速度、下肢爆发力素质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民族;在上肢力量上,男子壮族、黎族、维吾尔族等明显较好;在腹肌上,女子朝鲜族、壮族、汉族处于绝对优势;在耐力素质上,哈尼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壮族等均表现出有较好成绩;在柔韧素质方面,朝鲜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等优势明显.同时,还对一些民族在某项素质的弱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的运动员选材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性教育经历了从无指导的性教育到有指导的性教育历程,其历程表明了对青少年实施爱情教育不但必要,而且要实施正确全面的深入到他们心理、道德和行为等方面的爱情教育,而不只是肤浅的性教育。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也很突出,很有必要对他们加强爱情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