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在审美视角下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结论认为: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根源和审美价值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达到了不可兼容的地步,我们试图从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差异中探寻二者在审美角度下可融合的地方,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认清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差距,为中国武术早日加入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科学活动的人文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文意义和价值的视角,阐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科学活动所表达的文化内涵——除在"力量与智慧"中相互辅助以外,更重要的是在人文精神上的高度汇合。同时,从体力和智力活动的角度,论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科学活动之间,某种令人信服的平行关系和相似性。结论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科学活动,而现代科学活动本质上也可视为一种奥林匹克运动。  相似文献   

3.
<正> 在1994年发表的《奥林匹克教育讲座》6讲中,我就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意义、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启示、顾拜旦的体育思想与奥林匹克运动、什么是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挑战等几个专题作了讲述。这使我们能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奥林匹克运动的来龙去脉,从中得到启迪。今年继续的6讲将从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内容,它与现代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关系及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等问题作出介绍,希望通过这几讲,我们能进一步从更深层次和不同角度来理解奥林匹克运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 ,从多角度对近年来我国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献进行研究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与精神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经济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问题与改革 ;关于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 ,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它还具有其他属性。奥林匹克运动难以超越政治且需要依附于主权国家而存在,它与许多国际政治议题紧密相关并被赋予许多政治功能,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前者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48-1980年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早期尝试阶段。此阶段在迎来一系列发展机遇的同时奥林匹克运动也遭遇了较为严重的危机。不断变化的外部政治、经济、科技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所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践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在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以人为本、公平发展的思想理念在此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与丰富。面对发展困境与危机,奥林匹克运动在逐步开放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经历了早期尝试阶段后,奥林匹克运动构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孟晓平  卢振 《体育世界》2009,(10):99-10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女性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通过回顾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艰难历程,以此来阐述女性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的地位和取得的诸多成就,并进一步指出女性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力图在总体上把握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首先从古代奥运会系统的特征和走向衰亡的内在原因来把握古代奥运会发展历程,然后运用自组织理论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奥运会被组织有序和无序阶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系统自组织形成和有序化阶段;未来奥林匹克运动非平衡混沌状态。最后对奥林匹克运动混沌态的特点与表现进行了宏观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参考了历届奥运会女子大、小项目、女运动员人数以及女性参赛情况,回顾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艰难历程,阐述女性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的地位和取得的诸多成就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指出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同时,预示出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结合,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催生了科技奥运的形成.在分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科技对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影响,以及科技奥运人文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文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沟通与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透视奥林匹克运动由“以人为本”向“以物为本”的逆变进程,揭示引起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嬗变根源;梳理澄清中国人文精神对奥林匹克的积极作用,分析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相融合的内在共性及其胎化的奥林匹克伦理价值的取向;加深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与认识,以期为我国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并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它与西方体育在其内涵与技术特点上有着本质差异,奥运精神是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浓缩,武术必须尽快找到进入奥运的切入点,进一步促进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融合,发展武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举办青奥会的目的在于在年轻人中普及奥运理念,实现教育、文化和体育的结合。青奥会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因此,除了办好青奥赛事外,还要充分发挥青奥会跨文化传播的功能。文章通过对青奥会跨文化传播效应的阐述,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育价值取向,并对青奥会跨文化传播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和重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试论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异质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价值取向、精神要求、理性追求三个方面,初步诠释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儒家伦理思想是异质的,存在着相互间的冲突。让人们逐步认清儒家伦理思想中不适应和不利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消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把冲突加以合理的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促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路云亭 《体育科研》2016,(5):10-17,24
上海市政府于2016年决定在2025年前将本市建设成世界知名体育城的决议具有超体育的解读空间,它在多维度上触及上海市民的奥林匹克想象。上海是西方体育在中国的觉醒地,上海市民原本就具有浓郁的体育情结。上海的体育文化源于早年西侨的俱乐部活动。20世纪20年代是上海华人体育取得初步发展的时间节点。体育在上海出现的初期就伴随着上海的时尚的生活,成为上海摩登化生活的一部分。上海早已是一座体育名城,其对体育名城的追求理应在更高端的理念上实现。现代上海体育应当结合竞技性和生活性两者之长,再铸上海新的体育发展模式。2025年后的上海体育无法完全脱离奥运元素,而基于奥运理念之上的城市美学、设计理念、本土创造力、国际法系传统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其赛事价值。  相似文献   

16.
CAS奥运会体育仲裁的程序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熙 《体育学刊》2011,18(1):46-52
以CAS奥运会体育仲裁区别于一般仲裁为逻辑起点,论证了CAS奥运会体育仲裁与程序正义的关系,及CAS奥运会体育仲裁遵循程序正义的必要性。研究认为CAS奥运会体育仲裁在推进国际体育法发展的同时,其司法化特征日益明显;CAS奥运会体育仲裁与司法诉讼的趋同将使程序正义原则要在CAS奥运会体育仲裁中得以遵从,这将是CAS奥运会体育仲裁公正裁决的重要保障。CAS奥运会体育仲裁程序正义保障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了仲裁的中立性、仲裁的及时性、听取当事双方的辩论和证据、形式正义、提供裁决理由等几方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奥运会为中国体育政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遗产,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和筹备不仅加快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相关政策制定及议程落实,也进一步丰富了奥运遗产的积淀。我国体育政策正在构建“多元的”“现实主义的”奥运话语体系,相比北京夏奥会,冬奥会的政策遗产更清晰,也更具可持续性。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选取与2008年北京夏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相关的国家层面体育政策(2001—2021年)进行分析,阐述北京夏冬奥运会影响我国国家体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及时代特征的逻辑关系。研究认为,以北京夏冬奥运会为导向的国家体育政策演进呈现出3个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北京夏奥会促进体育功能价值逐渐扩大(2001—2008年);北京夏奥会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的开启(2009—2014年);北京冬奥会推动体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价值升级(2015—2021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奥林匹克运动的霸权主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与生俱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体育价值取向存在冲突;奥林匹克运动霸权主义的体现;进一步表明现代的奥运会只是全球参与的西方的奥运会。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奥运项目未来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奥运项目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得到世界各国极大地重视和发展。在国内受"奥运争光计划"及"金牌战略"的影响,很多省甚至放弃了一些水平落后的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更是无法得到足够重视。政策的扶持不利、社会宣传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我国非奥运项目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发展潜力。面向北京后奥运时代的来临,非奥运项目应承担起服务大众和提高竞技水平双重任务。合理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相结合的优势,通过繁荣竞赛市场,有效的高校结合方式,促进国内非奥运项目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