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10~11页例1~例3。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正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  相似文献   

4.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5.
教学理念:通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教学内容,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具有感染力,使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6.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7.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8.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陈雪之(上饶市第五小学)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八、第九页。教材简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教材是这套教材教学法定长度单位的开始。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不多,因此时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  相似文献   

9.
认识厘米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它的教育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对概念作形式化的表达。更要让学生真正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空间观念。学生长度观念的形式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是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逐步形成。下面以北师大版第二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一课的教学为铡,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设计思路:"认识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实际测量出桌子的长,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12.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厘米?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一、观察判断1.观察:逐一观察下面四幅图中的线段(图1),比较哪条线段更长。2.判断:用手势"1""2""="反馈判断结果。3思考:当对后面三幅图有争议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果要准确作出判断,需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1—2,练习一第1—7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厘米”、“毫米”的概念.2、要求学生掌握进率:1厘米=10毫米.3、使学生学会用尺子去量较小的物体长度的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相似文献   

16.
<正>批改作业时,常常发现有学生写出诸如"一棵大树高5厘米""一张桌子长10厘米""一根香肠长1米"等错误答案,令人啼笑皆非。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对长度概念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教学片断一:估测线段有多长教学中,我出示两条长度不同的线段,让学生采用直尺来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有几厘米?"学生经过测量后  相似文献   

17.
以"认识厘米"为例,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量感。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窖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据四川新闻网报道:为了有效杜绝中学生早恋,成都盐道街中学在新学期制定了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学生异性之间的文明交往最近距离为80~100厘米,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对异性之间在公共场所交往距离低于50厘米的,老师会对学生提出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处分。一时间,这则消息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跟帖不计其数,立场和角度不一。一位名叫"sdfg卡卡"的网友说:"看来学校对学生早恋是要动真格的了!"一位名为"忧心未来"的网友说:"回过头来想想,早恋这事情真的没有什么好处。"网友"WO1994"说:"早恋一定要以在‘公众场合低于50厘米交往’的方式为评判标准吗?这好像有些形式化。"  相似文献   

20.
“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短,进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 怎样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呢? 不少教师往往先拿出米尺介绍尺子的用途,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