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以来,因为规模宏大、奖金丰厚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界的最高奖,世界上许多作家都以能获得此奖为殊荣。100多年来,除去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停颁了7年,共有90多位作家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2.
咏怀     
自挥泪告别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至今日,十年倏然而逝。回望十年从教路,感慨良多。作此诗以咏怀。  相似文献   

3.
(1997,天津市中考题) 本题是由初三几何课本P117中A组第12题和B组第3题综合而成的.它是一道要证明结论(2)必须使用证明(1)中结论的探索性的题目。天津市在1985年和1989年的中考中都出了此题,而在1997年全国还有南京市、成都市、新疆在中考中也出了此题,可见它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4.
蜀人苏兆祥于1925年偶得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唐观音绢画一幅,悉心珍藏.其后此画历经日本人、美国人索求,都无果而终,其间(1935年)此画在南京首次展出.1951年,唐绢画捐献川西文物局,2年后(1953年)抵京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5.
孔子带领弟子游泰山,遇见一个叫荣启期的老人,只见他坐在树下,身披鹿皮,鼓瑟而歌,怡然自乐。孔子问道:“先生为何这样快乐?”老人答道:“让我快乐的事情太多了!天地生万物,惟有人最为高贵,而我得以为人,此一乐也;人有男女之别,我得以为男人,此二乐也;人生有未离襁褓便夭折者,而我年至高龄,身体还很强健,此三乐也。  相似文献   

6.
该文作者在1984年5月至6月对台湾公立小学和初级中学的德育教师,以及部分英语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了调查,此研究报告是基于书面答卷而形成的一篇文章。在此选择部分,以飨读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白集中《古风》诸作的创作年代,大部分都很难确指。《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的系年亦是如此。安旗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系此诗于天宝九载(公元七五〇年),但此种系年存在着明显的错误。结合李白的生平事迹及此诗的创作动机,此诗大致应作于李白任职于翰林期间,而不应如系于天宝九载。  相似文献   

8.
<正>一、经典启迪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  相似文献   

9.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这首诗是公元1199年(宋宁宗庆元五年)春天,诗人陆游重游沈园,感伤往事而作。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禹迹寺南。由于母亲的无端干涉,陆游与妻唐琬被迫离婚,后于公元1155年在此园不期而遇,此时他们  相似文献   

10.
2013年考研数学(一)18题为微分中值型命题,本文利用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给出了此考研题的多个证明.而此方法具有普遍性,可以解决一大类微分中值型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文选·剧秦美新》之作年,学界至今尚未定论。结合《汉书》等相关记载,扬雄曾先后两次任中散大夫,一在王莽即位之初,一为其因符命事件而病免之后的复起。《剧秦美新》应作于其复为大夫之时。符命事件起自始建国二年末,连及扬雄已至始建国四年春,扬雄投阁、下狱、病免亦在此时,其复为大夫的时间至早在此年夏。且文中所叙之事,最晚亦在此年夏。故知《剧秦美新》时间之上限。且文中对井田制持赞赏态度,而王莽所行之井田制,亦于此年夏废止,故知此文至晚亦在此年夏。综合考量,《剧秦美新》的创作年代即在始建国四年夏。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阅读     
《纵囚论》欧阳修原文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中文自学指导》1986年第三期《〈大学语文〉“则”字释例》,见该文引例颇多脱漏、讹误或颠倒之处,今略提数则,试加校正。 该文第5例引《燕昭王求士》:“诎指而事之,此面而受学,则百已者至。” 按:“此面而受学”,“此”误,应为“北。” 11例引《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吴越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相似文献   

14.
奚少庚 《吉林教育》2000,(11):33-33
1、“语文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观,影响颇大,人们对此尚缺乏认识,此小论纲,以求醒目。据敝目之所见,此观点始见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供谋生应世之需要。”此观点成型,在穆济波《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中:“‘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教育之目的亦别有所在,而语文不过是为便利达此目的之工具。”而穆济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1654年,马德堡市长奥托·格里克于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进行一项科学实验,目的是证明真空的存在.而此实验也因格里克的职衔而被称为“马德堡半球”实验.  相似文献   

16.
前日,偶然在娄先生处得阅恩师启功先生于1971年书写的中楷《三续千字文》作品,亦惊亦喜,难于言表。为何?惊的是启老多以行楷书作品面世,而此册中楷作品还未见到过。喜的是笔者有幸能亲眼目睹此真迹。  相似文献   

17.
《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一句,历来争议颇多。王逸本作“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在“不抚壮而弃”条下注曰:“年德盛曰壮。弃,去也。秽,行之恶也,以喻谗邪,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在“何不改此度”条下,解释这两句的意思说:“言愿令君甫及年德盛壮之时,修明政教,弃去谗佞,无令害贤,改此惑误之度,修先王之法也。”而《文选》五臣注表这一句作“抚壮而弃秽”,注曰:“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废弃道德,用谗邪之言,为秽恶之行。”  相似文献   

18.
《老年教育》2009,(4):49-49
花径 在江西庐山牯岭西谷。相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一年春末到此游览,正值山下桃花已谢,而山上正盛开,即兴赋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花径从此名扬四海。  相似文献   

19.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著作里收录了此三角,中国习惯称之为“杨辉三角”。而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1653年开始应用这个三角形数表,西方称此三角为“帕斯卡三角”。笔者最初在英国作者的数学科普书籍上学习到了此三角的相关知识,为了表示对第一位数学老师的尊敬和感谢,本文统称“帕斯卡三角”。  相似文献   

20.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同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于1922年10月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