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5:中国电视媒体竞争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原有电视单极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省级非卫视频道、城市台和境外电视媒体五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本文试图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来探讨2005年在多元的中国电视竞争格局中各级电视媒体之间的博弈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供电视媒体工作者和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电视媒体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国内电视媒体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央视借品牌之力,不断扩展频道份额;各省级卫视纷纷进行频道差异化定位,谋求突围之策;省级地面频道则进行合纵连横,形成联盟以强化自身传播效力。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城市电视台核心竞争力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3.
陈潇 《青年记者》2012,(17):85-86
背景概述 1999年,中国内地的省级电视台连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完成了“上星”的历史转变,中国电视业的“中央电视台一省级卫视一省级地面频道一地市台频道”的结构框架基本确定.经过其后几年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省级卫视频道和副省级卫视频道上星,使得省级卫视逐渐成了中国电视的主力军.但在其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省级卫视也开始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竞争加剧的困境.如何抢占市场、提高收视率,进而增强对广告商的吸引力,成了每个卫视都需要思考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4.
省级卫视竞争应该说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媒体竞争,只有中国有如此多的省级电视上星播出,这些卫星电视既承载宣传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又是本省电视走出地域,参与全国市场竞争的主体。鉴于其重要地位,各省均不敢小视上星频道的作用和影响力,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原来只把上星频道作为一个展示窗,近年也纷纷加入省级卫视覆盖大战、收视大战、广告大战之中。经过十年以上(大部分省级卫视是1997年前后上星播出的)的持续角逐,进入一个新的十年之际,省级卫视间竞争呈现怎样的态势?今后的发展走向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媒体正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大变革时代。从全国来看,央视、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基本上瓜分了全国的市场份额,呈现出三分天下的格局。作为处于第三级的省级地面频道,既没有央视和省级卫视的覆盖,也没有城市电视台与百姓生活的贴近性,被称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电视传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省级电视媒体,纷纷把上星频道作为跨地域发展、实现全国扩张的突破口和本省对外的"名片",进行大力度的机制改革,整合资源,全国卫视版图不断被改写。省级卫视因拥有上星、覆盖权,又因其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7.
陈蕾 《视听纵横》2006,(5):60-61
电视节目编排就是让一个电视频道有限的节目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取得最佳播出效果和最高收视率的创造性工作。节目编排巧妙合理,不仅能发挥高质量节目的威力,保证节目的收视率,而且也可以带动收视一般的节目,使节目在电视市场的竞争中取胜。这就要求频道根据自身和竞争媒体的实力的客观评估,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确定最佳的整体形象目标,讲求电视节目编排的策略。新闻节目的编排“新闻立台”是全国众多电视台的一项发展战略,新闻的竞争呈现多元化、层级化趋势,逐渐形成了央视、省级卫视、省级非卫视频道、城市台和境外电视媒体五足鼎立。新…  相似文献   

8.
省级卫视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打开电视,十套左右的中央台节目,十套左右的地方有线台,剩下的便是一个个扎堆上星的省级卫视。如今的省级卫视上有中央级媒体的高端压力,下有地方有线全方位的竞争,省级卫视普遍采用应对竞争的方法是将自己的频道特色化、专业化。专门攻其一点,以得到特定受众的注意,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就这样国内电视市场兴起了一股专业化频道跑马圈地的热潮。  相似文献   

9.
王永连 《视听界》2007,(6):25-30
近年来,电视传媒间的竞争目趋激烈,特别是一批背靠集团雄厚实力和区位经济优势的省级电视媒体,纷纷把上星频道作为跨地域发展、实现全国扩张的突破口和集团对外的“名片”,进行大力度的机制体制改革,整合集团资源,全国卫视版图在不断被重新改写。在这一背景下,各家卫视纷纷通过节目改版来提升频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电视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地方电视台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资源上都无法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相抗衡。因此,地方电视台要充分认识自己,挖掘优势资源,坚持栏目创新、服务受众的原则,以本土化、个性的栏目打动受众,吸引受众。才能从根源上摆脱电视节目里央视抄国外、省级抄央视、地方抄卫视的栏目克隆怪圈,充分发挥地方电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时代,省级地面频道不仅面临来自央视、省级卫视、地市台的压力,还面临来自新媒体的挤压,新形势下,如何将压力变为动力,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本文作简要探析。明确频道定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企业有好的产品定位,才能有的放失,赢得市场。频道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单位,明确自身地位,不仅利于省级广播电视台内部资源整合,实施差异化、有序竞争,还利于频道自身的长足发展。目前在全国影响力较大的几个频道如齐鲁电视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电视媒体的竞争格局中,省级卫视处于一种最为尴尬的境地。上有央视强力挤压,下有地面频道围追堵截,可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省级卫视的现状早就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不少专家撰文为之寻求突围之路, 一些省级卫视也在积极探索改革求变。为了促进省级卫视的成功突围,本期“视听专论”特意策划了“省级卫视的突围与创新”论题,刊登了清华大学教授陆地、南京政治学院的熊忠辉博士等研究人员的论文,从频道定位到品牌栏目打造,从频道经营到中、长期战略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对省级卫视产业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论题还着重讨论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的运作模式。它们分别以电视剧、娱  相似文献   

13.
随着"限娱令"等广电新政频出,加上新媒体的挤压,电视媒体遭遇极大冲击,省级卫视经过洗牌后,竞争中被边缘化的地面频道重回人们的视野。省级地面频道因其灵活的节目编排、多变的节目制作和地域接近性,被认为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在各媒体争抢市场的今天,这已不再是电视媒体内部的此消彼长,而是混杂着多方力量的复杂棋局。地面频道如何应对广电新政的激荡?如何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压力下找到生存之路?地面频道面临四面楚歌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4.
李艳 《新闻知识》2006,(3):48-49
随着我国电视体制改革以及电视技术的不断创新,电视频道专业化似乎成为了电视媒体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仅2003年,央视就推出了新闻频道、少儿频道等一系列专业频道,而密切关注央视动态的省级卫视、甚至城市电视台也在纷纷效仿,专业频道如  相似文献   

15.
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国内电视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上星电视发展势头强劲,卫视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2010年上半年省级卫视集团整体收视市场份额达到28.3%,省级卫视集团、央视集团和地面频道集团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省级卫视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其内部竞争影响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需要对其竞争态势加以反思,并有针对性地适时进行政策调整和市场引导,使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视媒体已进入产业化发展时代,面对新媒体发展态势和频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电视媒体的运行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卫视频道是全国省级电视媒体力保的重点,是电视产业带动的龙头。本文从节目、管理、服务、运营几个方面,论述和探讨安徽卫视频道运营策略,并提出了频道产业化运行的思路和构想,期望能引发大家对频道整合运营的关注和重视,探讨出一条适合电视媒体发展的频道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省级卫视的竞争已经从覆盖的竞争、资源的竞争升级为品牌的竞争、战略的竞争。网络成为主流、新媒体行业成熟、3G牌照正式发放、深不见底的金融海啸,再加上日益升级的卫视竞争,让电视媒体的经营者愈发感到使命艰巨。2009年1月7日,重庆电视台频道运营中心与广告经营中心在北京邀请到了  相似文献   

18.
陈四芳 《声屏世界》2010,(10):15-17
近年,中国电视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只能用白热化来形容。江西卫视凭借各方努力。这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省级卫视频道中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央视索福瑞提供的全国35中心城市(CSM35)的数据显示,江西卫视2006年全天平均收视千人达到112,市场份额接近1%,  相似文献   

19.
黄未 《视听纵横》2007,(1):51-52
近年来,央视、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湖南卫视一骑绝尘,安徽卫视剧行天下,我们浙江卫视也不甘寂寞,凭借"七剑出江南"的豪情成功地搅动了电视市场,但搅动市场之后如何真正夯实基础、稳定市场,如何真正成为电视媒体竞争中具有话语权的强势的领跑者?这是摆在每一个浙江卫视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20.
钱睿 《视听界》2009,(1):36-39
与其他层级的电视台相比,省级卫视的创新能力、质量控制及品牌经营等均处于较优的位置。因此,省级卫视的创新状况对于国内电视业界,或许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本文从省级卫视竞争取胜的角度,探讨了电视媒体的创新问题。在后频道时代,省级卫视要做大做强,必须进行系统化的创新,而系统创新中一个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环节则是“容忍失败”。在对这些问题分析之后,文章指出,一个完善的创新产业链条必然是包含了节目生产、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各环节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