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海艳 《语文天地》2012,(23):31-32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在垓下之围这一场景中,先写项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立见项羽所面  相似文献   

2.
《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重点渲染、描写的篇章。其重点描述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巨鹿之战项羽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错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则留下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怆。司马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通过这三大战役对项羽的经历、性格和心理做了精彩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一个气盖一世、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虽说项羽最终归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却是一个感情丰富、重情重义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3.
沙海艳 《语文天地》2012,(12):31-32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4.
郭新明 《考试周刊》2015,(10):10-11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  相似文献   

5.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了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一、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二、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三、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  相似文献   

6.
<正>何谓“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指从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在本质层面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思维方式。清代郑燮曾云:“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可以说,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是项羽波澜起伏、壮阔悲怆的一生最精彩绝伦的重要事件。如果说巨鹿一役是项羽走向人生巅峰的起点的话,那么鸿门之宴则是项羽人生由盛转衰的拐点,而垓下之战则是项羽悲剧人生的终点。  相似文献   

7.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通过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关键场面的刻画,完美地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有勇有谋,天生骁勇善战;目光短浅,无政治雄才大略;仁慈宽厚,多情重义。文章通过项羽形象分析,指出项羽悲剧的根源不在于天,而在于他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于他人格的矛盾与对立。  相似文献   

9.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说,项羽是在安徽省和县的乌江自刎的。这是二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种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证据不足,难于成立。项羽自刎之地值得探讨。一《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之兵围之数重。”汉军四面...  相似文献   

10.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是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一册)中选用的一篇文言文。《史记》是悲剧英雄的画廊,《史记·项羽本纪》笼罩着浓烈的悲剧气氛,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群像中的典型,《垓下之围》再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氛围,是项羽这一典型悲剧人物历史生涯的最后一幕。在这一幕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令人心灵震  相似文献   

11.
《项习习之死》记叙_『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了他失败时的风采。文章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公路职工整体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屡战屡败,而垓下之围一战夺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战一战而死。究其原因,刘邦有韩信、萧何、张良等战将,人才济济,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党的十六大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六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  相似文献   

14.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有人赞叹项羽在巨鹿之战时表现出的将帅神威,也有人感慨其在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时流露出的英雄末路的悲哀,更有人对鸿门宴中项羽的诸多反常的表现表示不解。一、项羽为何直接说出楚军内应曹无伤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垓下之围”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仅只六百二十九字,却已具体而生动,逼真而传神地描绘了“别姬”、“冲杀”、“赠马”、“自刎”四段故事;真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中外闻名。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果借用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说“垓下之围”是司马迁在“垓下之绝唱和《离骚》”。  相似文献   

16.
<正> 楚汉相争,自秦灭后日趋激烈。从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至五年,大小百余战,互有胜负,垓下之战决定了楚灭亡之命运。项羽败于垓下,死于乌江,已为史学界所公认,但垓下、乌江在何处?项羽突围逃走路线如何了史学界历有争论。弄清这条路线,对于研究秦汉史和地方史,不无禅益。要寻觅项羽溃围路线,务必首先确定垓下古战场的方位。  相似文献   

17.
沈阳 《考试周刊》2014,(49):30-30
项羽一生纵横天下,雷厉风行,最后被困垓下,拒渡乌江,自刎而死。在垓下之战的突围过程中,项羽在阴陵迷失了道路,向田父问路,结果田父欺骗了他,于是陷入大泽之中,以致被刘邦的士兵追上,最终惨败自刎。田父之所以欺骗项羽,根本原因还是项羽失去了民心。  相似文献   

18.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时的慷慨悲歌。项羽说他力大能拔起一座山来,那是夸张,项羽充其量力能扛(gang)鼎。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如何写项羽,感动读者两千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是一部历史性与文学性、客观真实性与主观抒情性相统一的宏篇巨著。《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文学色彩最浓厚的篇章,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其不朽功勋在于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灭。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事件对项羽性格、心理和气概做了精采的描写,使项羽形象真实、生动、丰满。  相似文献   

20.
【内容导航】本文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也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也最为精彩的一幕。文章记述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