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骈文从建安时期获得了“体”之“生命”后,日臻完善,至南朝“永明声律说”出,具备了完全成熟的条件,这一过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着着文学之自觉,不仅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因子“殖”进文学之“体”中;亦“移”入非文学“躯”内,使之成为文学,从而拓大文学之域。  相似文献   

3.
叶梦的大部分散文都从女性的自然生命历程切人,以大胆而又含蓄的笔致,写出了女性最初的生命脉动.表现出了女性“自我”、“生理——心理”之成长、完善的全过程。并且从生命哲学的层次上体验生命的奥秘,探索秘密的女性之谜和人性之谜。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叶梦的散文是女性意识和女性体验的极致,是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散文”和“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是在一代又一代知识女性的不懈探索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到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已达到了完全自觉和成熟。本文从其解构传统男权审美规范、塑造女性作为“人”的形象和解构传统性别秩序。抒写女性自我生命体验两方面来深入阐释其女性意识的高扬。  相似文献   

5.
“江山之助”论萌发于南朝山水文学蔚然兴起之时,又伴随着唐宋后山水文学的蓬勃发展而不断拓展深化,演进为一个内涵丰富而意义非凡的光辉命题。它揭示了审美容作江山对审美主体作家的感召襄助作用,鼓励广大文人走进山水妙境泼墨挥翰,不但强化了华夏士子挚爱山水、与天侔化的生命意识,而且孕育了中国作家籍描写山水以表现人生的文学观念,参化出中国文艺重景、重神、重意境的艺术风韵。  相似文献   

6.
宋代散文是中国文学传统之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文章从宋代散文对文学传统中的积极用世、干预现实的一贯精神、复古重道的创作观念以及“古文”创作传统的继承、对前代文学体裁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等角度,深刻阐述了宋代散文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以及对文学传统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曹丕的“文气说”中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用“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把“气”的概念引入文学中。并将文气区分为清浊两类,在文学品位问题上与西方的生命文学论有可比之处。他对创作主体生命个性的崇尚和对文学生命价值的重视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批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兵 《学周刊C版》2010,(12):125-125
对于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内容,其存在和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分强调“生命意识”教育.处处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标准的片面性。本文从历史的观点与文学的观点来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 ,人生命的独特性规定着教育的特殊性 ,对人生命独特性的关照即生命观的存在 ,实为教育所必需。本文试图对教育中的生命观作以初步的阐发。一、赋予学生生命发展的自主权 ,让其主动发展 ,自我选择。人有自我意识 ,使人区别于他物而成为“万物之灵长”。所谓人的自我意识 ,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 ,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 ,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为形式。发展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物哀”是日本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代表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对自然物的喜爱、感动,也包含有对生命的无奈和赞赏。这种复杂的情感融汇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成为了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从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物哀审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女性作家中,樋口一叶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物哀审美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青梅竹马》中,通过对悲剧恋情的描写,运用借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了物哀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小说之“道”既是高悬于小说文本实践之上的神秘律令,又是深藏在小说家内心的永恒追求。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坛上,马金莲便是一个自觉追求小说之“道”的回族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从朴素而不乏诗意的生命经验出发,动情歌咏了西海固沉默宽广的大地与万物,深情礼赞着因民族信仰而皈依的神圣力量。诗性与神性的交织、心灵与命运的搏斗、人与物的相谐相生、时间与空间的杂叠相依……在她小说中汇集粘连成密度大而重、质地坚且韧的经验物和记忆物。这种个性化的小说叙事和审美之“道”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提供了有意义的范例和面向。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当代文坛,可谓流派繁多、思潮迭起,生命本体文学作为一种思潮也呈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以“生命意识的自觉”为起点,历经“生命本体的透视”、“生命精神的呼唤”、“生命原欲的展示”,发展到了“生命欲望的狂欢”。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这一思潮的得失,可为当代文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又云:“物以情兴,情以物观。”文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咏物诗就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学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咏物诗导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经过历代文人的努力,咏物诗发展到唐代,无论在题材开拓还是托物寓意上,都达到了高峰。唐代众多著名诗人。大都有咏物之作,而以杜甫成就最大。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学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一直是裹在一片嘈嘈切切众声喧哗的声浪中,文坛热闹异常,噪动勃发。然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中国文坛似乎让人感到格外地沉静孤寂,作家跃跃欲试、新作竞相推出的气势减弱,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出现个人化、理想化的趋向,认识审美价值不高的媚俗倾向明显,畅销书形成一股冲击波撞击着文化市场,有部分作家政治热情使命意识淡化,商品意识加强。于是,文坛出现了文学走进“低谷”的哀叹,掀起了“文学低谷”问题之辩,产生了“我们能否走出文学低谷”的忧患意识,同时,文坛又回响着走出“文学低谷”的呼唤,令…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20世纪90年代部分女性写作的一种描述,“私人化”一度成为评论界的热点.时过境迁,冷静观之,“私人化”写作从女性的自觉指向对生命个体与弱势群体的关怀.这种关怀基于性别意识,又超越性别对立,体现了文本的超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方物”是远古形成的一种认知方法,它既指“各方物产”,也指以“方”区分各方之物。“方物”的分类编码的功用,在《山海经》中表现为建立、区分各方神灵异怪。“方物”即是“方神”,其目的是为了“格物致知”,通过博物的形式来达成对事物利害的认识,并进而创立一种独特的宇宙秩序。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1832-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松幽默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受儒、道两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国文人一般都具有两重生命观。儒家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他们的外在生命,道家逍遥适性的人生理想构成了他们的内在生命。汉代儒学占统治地位,追求功业便成为汉代文学精神的主流;六朝玄学占统治地位,追求人生自由便成了六朝文学精神的主流,这明显是对汉代文学精神的黜退。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表现在文学中,就是既重功名,又求人生自由。这种结合最突出地体现在李白的诗作中。李白以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把这二重生命统一起来,求得了中国文人两重生命内外互补的模式,从而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产生于汉末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其作者都是生活在动荡岁月中的下层知识分子。在汉末严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被当权者用而复弃,饱尝压抑之苦。在痛苦的压抑之下,他们被迫抛开了“集体”而选择了“自我”,唱出了崭新的、震惊一代的人生调子,那就是珍视自我生命的存在和自我生命的价值。这种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情绪,同时又直接影响了“慷慨以任气”的建安文学高潮的到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古诗十九首》开始萌生的那种生命意识,又可以说是魏晋文学张扬个性、走向自觉的前奏。本文拟就此略陈浅陋,以期收到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