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8):39-45
基于职前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工作日益复杂化,新西兰教育委员会发布了《职前教师教育未来发展战略选择》,提出职前教师教育未来发展五条建议,展现出职前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主体责任,重视实践与研究技能,促进职前教师培养优质化的特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可借鉴新西兰的发展战略,建立职前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师范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及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从而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正>张彦杰在《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2期中撰文,通过职前与职后教育特征对比,总结了职前与职后教育的基本特点,将二者所具有的共同点作为两阶段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明确了职前与职后教育各方面作用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归纳了衔接过程的节点要素和包含范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本在于对职前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新西兰被认为是拥有世界上最好教育体制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教师教育制度方面另有一套完全独立的教育体系。"入职指导计划"是新西兰教师委员会为新教师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支持的一项教育指导计划,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促进新西兰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和在职专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以推动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8月6日,在新西兰驻华大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先生说:“截止到2002年,在新西兰大概有8万留学生,其中包括3万中国留学生。中、新两国都非常重视、关心在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新西兰为加强保护国际留学生,颁布了新修改的《关于对留学生的指导与照顾之行业规则》。”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确保职前教师入职之前做好课堂教学准备,近年构建了职前教师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流程及质量保障机制5个部分构成。它基于《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与《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程序》而建立,以实践为导向,追求基于证据的教学评价和多元化的评价工具质量保障。对于我国职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评价改革带来4点启示:1)开发基于国家标准的表现性评价工具;2)树立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评价观;3)全面评价职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外显行为和观念认识;4)构建职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评价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赖春 《考试周刊》2011,(66):28-29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的《职来职往》自开播以来就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并受到观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追捧。本文主要从《职来职往》的产生背景,该节目的定位、特色、角色设置,以及节目宣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多方面原因.从而为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基础教育与市场经济》是国家九五重点研究项目中的一个课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其中一个子课题。中学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教师职前培训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为给中学教师职前培训改革提供依据,我们对湖南省中学教师职前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的对象为湖南省所有师专及师范本科学校湖南师大、湘潭师院及吉首大学的部分校领导、教务处领导、系领导及教研室主任。共发出调查表720份,收回有效答卷509份,有效答卷的分布情况见下表:调查对…  相似文献   

8.
庞泽欣 《留学生》2014,(10):34-37
4月24日下午。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陈立恩在繁忙的公务后,在办公室接受了《留学生》的专访。当天她身着同色系的西装套裙,搭配花色丝巾,优雅端庄。 陈立恩总领事作为外交官来到广州工作一年了,不过她对广州的感情早已融入血液。她告诉《留学生》记者:“我喜欢广州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我的母亲是香港人,老家在广州,所以我对广州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她用英语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地,中间夹了一个用中文表达的词——老家,此时她的眼光透露着对寻根的执着。  相似文献   

9.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横向上,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目标领域相互支撑,共同勾勒出职前教师教育的核心范畴,展现了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专业特征;纵向上,按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前教师教育三个不同学段来设计,目标框架中的基本要求反映在三个阶段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信息时代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了重新界定。通过分析54名师范生和10名专家教师的教学视频片断,研究职前教师的基本功现状以及职前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差异。结果表明职前教师的性别和领导能力是影响教学基本功的关键因素,而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管理能力是职前教师与专家教师的主要差距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中国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梦阶段的追梦,当时社会上现存的阶级力量均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以自己的利益为起点,寻求中国的出路,追逐中国梦,但都以失败告终;二是析梦阶段的追梦,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走向了历史的前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结合中国国情科学分析中国梦,找到了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奋力追梦,彻底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三是园梦阶段的追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园中国梦的追梦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联结,承载了华夏儿女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民生梦。以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民生建设,既是中国梦实现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新时期,需要立足中国现实积极开展民生建设,以此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具有二重性。"人生如梦"看似表达了一种世界与我的虚幻所带来的悲观情绪,实则在"梦觉无二"的二谛圆融中洋溢着传统人生美学的《庄子》乐观精神。"梦游人生"是"人生如梦"的内在要求与表达,是"梦游"这一审美体验的人生形式,同时,"梦"作为情结表现出了传统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梦的可持续发展,是青年学生的青春梦想。中国梦希望在青年,当代青年是中国梦的力量所在、命运所系。中国梦这个主流意识下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贡献社会,要从时代、个体、价值、现实和践行五个视角,重申、强调、坚守、提升大学生青春理想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5.
“梦”是鲁迅《野草》核心的修辞策略。《野苹》从《秋夜》入梦到《一觉》梦醒,这个“很长的梦”,把24个散篇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而人之存在困境则是这个结构体不变的言说主题及永恒的寓言。《野草》是鲁迅灵魂的诗,为了不把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传染给读者,鲁迅不得不择取“含糊中止”等修辞策略,而其最可靠的逻辑基础则建立在“梦”天然含糊、朦胧和不稳定等特点上。此外,“梦”里言“事”,也彰显出多重的文体魅力。由于“梦”的独特设计,鲁迅关于人生困境林林总总的万千体验与思考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鲁迅生命哲学的大厦才能够最终落成。“梦”绝不是这座大厦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架起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钢筋和水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毫无疑问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与此同时,从更加宏阔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看,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因而,“中国梦”还是世界和平之梦,世界发展之梦,世界合作之梦以及世界共赢之梦。“中国梦”顺应了世界潮流,呼应了世界期许。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维度,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国梦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对其本身的理解,还需要通过与美国梦、欧洲梦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有其理论基础,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它所具有的现实性和理想性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程育真,作为上世纪40年代东吴女作家群的一员,其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梦幻气息和浓郁的基督教色彩。围绕着梦的编织和破碎,这个走出象牙塔的寻梦人,一直在作品中试图宣扬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虽然有时脱离实际,过于理想,但是她清新的文笔还是给文坛抹上了一道亮色。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梦想就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他带领全党探索成功了一条先谋求民族独立、再谋求国家富强的实现梦想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和毛泽东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保障、正确途径和行动指南。在中华民族追寻中国梦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圆梦的历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一词迅速成为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中国梦”?它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实现“中国梦”又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高校在面对“中国梦”这一理念时,又该怎样去理解、借鉴和运用它来进行思想教育?在实践中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强烈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本文将从“中国梦”的定义、本质、内涵出发,以“中国梦”对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指导,探讨高校如何在“中国梦”理念下进行思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