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节目的制作需要创新,教育电视台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电视行业的竞争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学校电视台播出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学校电视台应能够引入部分对教学有用的电视节日;能播出校自办的电视节目:能够利用卫星接收转播中央教育台和地方教育台;具有双向监控接口。  相似文献   

3.
教育电视台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全力打造精品节目,把培养青年学生的优良品格和高尚情操当作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5月17日下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应广东电大邀请,为电大教育工作者开设了一场题为“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大教育”的专题讲座。何教授的讲座主要内容有两个部分:教育技术应用的新发展和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他用通俗的语言向教职工们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与网络、天网与地网、多媒体与仿真技术、多媒体与人工智能以及电脑与电视的结合情况。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方面,何教授从1994年出现的教育技术新定义谈起,向大家介绍了现代教育中“以学为中心”的ID形成与发展、“以教为心”的ID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纵观历史,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兴起才出现的新概念,“智慧”一直都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和永恒主题,是哲学中“智慧”的继承与发展。智慧教育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思想;以人为本的唯物论思想;和谐发展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对于推动当前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哲学底蕴上去分析与思考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提出了数十种“教育” ,实际上 ,它们更是社会与教育中的问题而不是教育。在这么多的“教育”背后掩盖着的是教育思想的苍白 ,它们最多是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和短期效应。诸多“教育”只能是教育系统内模式 ,反而形成了教育自身的恶性滚动 ;现在必须建立教育系统外模式 ,才能说明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影像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低成本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应运而生。其生存的环境是,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搭建的新型教育平台不断涌出;教育电视台正在逐步转型为科教电视台;良莠不齐的大量电视教育节目充斥着市场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分析低成本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的特点、意义、变化、问题与发展趋向,并以此为基点,反思中国低成本教育电视节目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胡沫 《职大学报》2014,(5):98-103
“政治社会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根基,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教化工具。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澄明本体,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来说,“政治社会人”属性得以使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觉解、认同社会公共理性,从而把自身安顿在和谐的社会秩序中。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阴谋”——教育的一个味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教育理念”,仅仅“教育”二字本身才是理念,教育的涵义不是理念。一切教育作为,都是对“教育理念”的展现,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意义的示现。人,归根结底是味道和境界,人一来到人世间就具足一切,教育不能增加人的丝毫,不能减少人的丝毫,教育不能在人之外团弄出一个人来。教育作为人类文化,它的意义不在于时代,都是对人的阴谋和算计罢了。唯有跳出人的藩篱、时代的桎梏,才能逼近教育理念,逼近人理念,从而把人算计到人的最终家园。  相似文献   

10.
一、创新理念自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教育的决定以来,各种新闻媒体上频繁出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字样,教育战线上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改革的锋芒始终围绕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使素质教育不断出现新的局面——创新教育。即从全面发展和面和全体学生的高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发展学生良好心理个性为目标的教育。事实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致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历史教育是随学校的出现和史官制度的确立而产生的。“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产生时期,此后,历史教育伴随封建统治制度的确立和加强而不断受到重视。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具有以读经为核心,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和强调“家学”、“师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被快速发展的社会及其需求所彰显,教育界因此提出我们的普通教育不应是只针对少数尖子生的选拔教育,而应面向学生全体;不应只注重对学生应试知识、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应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由此吹响了“素质教育”的号角,学校教育进入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关于教育叙事问题的材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的概念,在学者的论文中多次出现,为避免混淆滥用,有必要再对此进行一下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4.
<正> 教育应该是倏忽的风,及时的雨,而不是雨后才高悬于天际的彩虹。人常说:风雨过后见彩虹。可见,彩虹之于风雨具有滞后效应。而教育需要先行,国运的昌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都是建立在教育这个先行工程、基础工程之上的。何况,就教育观念而言,它也应该是具有前瞻性、预设性先于彩虹而经天行地的“风雨”,而不是总是“慢半拍”才姗姗显影的彩虹。  相似文献   

15.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代我国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应试化、教育体制的权利化、社会教育的商业化,以及家庭教育的以自我为中心化、过度溺爱化等现象,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为了提高我国的教育实效,以“文武兼修”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起源、传承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史学梳理,阐述了“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论证了“重文轻武”或“重武轻文”思想的危害,阐释了“文武兼修”对当代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各历史朝代,提倡“文武兼修”目的在于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进行体育锻炼,以强身健体和砥砺精神,两者相互促进。“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杰出人才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中国教育需要加强“文武兼修”的教育实践,只有智育和体育的共同发展,才能顺利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根本改变因片面教育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发展、壮大华文教育事业,培育、催生以汉语为对象的语言产业,更好地服务于海外华人是服从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和国家侨务政策的需要,是华文教育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向海外华人需求实际,更新观念,努力践行“为侨服务”宗旨,是华文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确立培养目标、凝练学科群、组建学者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树立华文教育国际化教学观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地位,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罗丹说:“美的事物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我们来讲,教材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挖掘,语文是美学的载体,它是一个美学系统的存在,其中既有知识的美,也有文化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点,探寻美线,审视美的形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是激励…  相似文献   

18.
张一 《职大学报》2014,(4):64-69
清末“癸卯学制”、“壬寅学制”颁布后,实业教育地位得到提高,安徽实业教育得以确立。实业教育区别于以往学徒式的技术传授,将专门技术逐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笔。它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实业救国”的需求。本文从该时期教育资料、皖省报刊、地方志等史料出发,试图还原当时安徽实业教育的面貌,观察皖省于清末民初社会巨变中的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19.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人们在这一理论的研究上还存在分歧。只有澄清“教育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的是哪种层面的生活世界”等问题,才能使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论更加明晰,从而更好地引领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新教材的实验在我区已展开 ,作为我区第一批新教材的实验教师 ,我感到很荣幸。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和学习《课程标准》 ,感觉新教材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渗透着全新教育理念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才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形势 ,满足实施新课程的需要。《课程标准》中指出 :实验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工具 ,而不是唯一的依据。提倡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所以 ,我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选择 ,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校是一所山区学校 ,从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