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2年陈独秀被捕后没有被国民党杀害,而是被公开审判。这种结局是三十年代社会矛盾的产物。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并成为共产党反对派——"托派"的领袖,使国民党对陈独秀的处置变得复杂。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巨大影响使国民党利用对陈独秀的公审来进行民主,训政的宣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等具体问题上,以1937年8月为界,陈独秀抗战思想前后有很大变化。前期,陈独秀强烈谴责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行径与不抵抗政策,极力主张反蒋抗日。后期,陈独秀的抗战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他从原来反蒋抗日转变为全力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其间虽然有些悲观论调,但总的格调比较高昂,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正章士钊作为一名爱国人士,心系国家的安危,活跃于各种政治舞台。他参与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因此造就了传奇的人生。章士钊在与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的交往中,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一、章士钊与共产党人交往的原因浓厚的爱国热情、独立的政治人格以及中共统战工作的鼓舞,促成了章士钊与共产党人的交往。章士钊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后期陈独秀评价,是史学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遵循“百家争鸣”的精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陈独秀1933年在国民党监狱中撰写的《辩诉状》进行了评析,肯定了该文的反帝反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立场,评价了该文对科学共产主义的宣传和卫护,分析了产生此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是否应该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上,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存在严重分歧。马林提出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方案,得到布哈林的支持,并以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形式确定;在西湖会议上,陈独秀等人以服从共产国际纪律原因,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一度支持了马林的党内联合的主张;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认为马林提出加入国民党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根据最新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考察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共产国际、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斗争策略的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在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最初进攻中;鲍罗廷与陈独秀等在对待国民党右派问题上分歧的公开化;与国民党新右派的斗争;维经斯基、陈独秀与国民党右派的上海谈判。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三大前,陈独秀对民初政党政治以及国民党的认知与评判大体是求实的。他认为在威权主义思想氛围中,民初的政党政治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判定国民党是一个失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党是基本正确的;作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为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而认定国民党为全民党、国民革命的领袖党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共三大前,陈独秀对民初政党政治以及国民党的认知与评判大体是求实的。他认为在威权主义思想氛围中,民初的政党政治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判定国民党是一个失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党是基本正确的;作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为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而认定国民党为全民党、国民革命的领袖党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习惯于两只眼睛看世界。对待历史人物,过多注重其功过。其实,二律悖反定律早就告诉过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没有看到的背后或许还存在着另一种真实。笔者试图换种视觉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感知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领袖—陈独秀。我们第一只眼睛看到的陈独秀是"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错误执行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指示;限制工农运动;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武装力量领导权,面对国民党右派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第1辑刊登夏立平《陈独秀能论定为“反革命”“叛徒”吗?》一文,列举一些人的回忆和其他材料,指出陈独秀在后期坚持反对国民党政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国民党法庭上痛斥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陈出狱后,与党有过联系,“表示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董必武曾多次去看望陈独秀。延安《解放》周刊亦发表文章希望陈“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中共中央曾对陈独秀提出三项条件:1、公  相似文献   

11.
洪明 《教育学报》2012,8(1):3-12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斗争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高潮为《教育杂志》1935年"读经专号"中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读经的论争还会继续,解决读经论争的最好态度是抱有开放心态,认清潮流,允许实践。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曾极力反对国共"党内合作",后来又几次提出中共党员退出国民党的主张.其原因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共关系日趋恶化,陈独秀感到国共"党内合作"的基础已遭到破坏.但国共"党内合作"是历史的选择,并且由于共产国际的坚决反对和中国革命的指导者采取了机会主义的平衡策略,从而使国共"党内合作"得以维持下来.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让步一般被称为"陈独秀第一次大让步",是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体现。但是现在通过档案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让步政策来自共产国际,陈独秀和中共中央被迫接受,由中共中央执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当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大让步政策主要是由共产国际制定的,再加上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的政治环境下,主要责任在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未能实现的原因吴九占国共第一次合作采取了“党内合作”的特殊形式。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陈独秀对这种合作形式曾有过抵触情绪和做法。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国共关系的发展,陈独秀又多次“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本文仅就陈独秀为何提出这一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苏俄不仅帮助了中共的建立,还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直接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中国政党政治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共两党围绕"合作"展开博弈,国民党欲变"容共"为"溶共",中共则取"合"而"不同"之策;陈独秀等中共党人以"左右之分"认识和评价国民党,推动国民党的"向左转";由于苏俄理论和政策的矛盾性,直接接受其领导的中共面临着与国民党妥协或分裂的两难。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柏文蔚是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的重要人物,后来又参加了护法战争,1923年积极赞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政府委员等职。在中国现代史上,陈独秀和柏文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历史人物。其实,陈独秀和柏文蔚很早就相识,并在反清、反袁及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长时间生活和战斗在一起,结下了很深的战斗情谊。二人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安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史)上共同写下了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7.
张敬让副教授张敬让,1930年12月生。安徽霍邱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教系副教授。安徽省中共党史学会会员,北京陈独秀研究会会员。19蚜在南京建国法商学院法律系读书时曾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并遭国民党特务毒打。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转入华东军政大...  相似文献   

18.
亚东图书馆是民国时期的一家中小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许多名人学者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文章通过阐述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胡适、章士钊等名人学者的交往,分析出版界与名人学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名人轶事     
1903年5月,陈独秀在他的故乡——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举行爱国演说会。7月7日上海便发生了震惊国人的“苏报案”,《苏报》被查封,章炳麟被捕,邹容投案。“苏报案”接近尾声,陈独秀来到上海,协助章士钊创办《国民日日报》。当时办报人手少,工作条件也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共在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国共“党内合作”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不仅是陈独秀,就连倡导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最力的瞿秋白、李大利、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也持有这种观点。陈独秀的错误不在于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而在于把中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以我为主,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力争成为国民党的“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