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引] 考场作文,审题为第一要义。一题在手,善文者一箭中鹄,能发如金之论调,成似玉之篇章。不善文者,解读材料如雾里看出,不得要领;似瞎子摸象,仅得皮相。落笔为文,结果可知。那么审题的钥匙在那里?方法多多,而最佳选择,当推哲理穿透。  相似文献   

2.
阅 读 下 面 一 段 文 言 文 , 完 成 1-5 题 。 前 怪 石 供 ① 苏轼 《 禹 贡 》 : “ 青 州 有 铅 、 ② 松 、 怪 石 。” 解 者 曰 : “ 怪 石 , 石 似 玉 者 。” 今 齐 安 江 上 往 往 得 美 石 , 与 玉 无 辨 , 多 红 黄 白 色 , 其 文 如 人 指 上 螺 , 精 明 可 爱 , 虽 巧 者 以 意 绘 画 有 不 能 及 , 岂 古 所 谓“ 怪 石 ” 者 耶 ? 凡 物 之 丑 好 , 生 于 相 形 , 吾 未 知 其 果 安 在 也 。 使 世 间 石 皆 若 此 , 则 今 之 凡 石 复 为 “ 怪 ” 矣 。 海 外 有 形 语 之 国 , 口 …  相似文献   

3.
真题回放 201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语文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文题一:将题目“请别让____”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成功哲理     
试问何等人是成功人.能达到其预定目的者为成功人耶.其竞争胜利者为成功人耶.界说极(?)定.我姑以人之具有有价值之计划.而能始终力求贯彻其计划者为成功人.若或以巧遇得遂其目的者.非成功人.其以小智慧取胜者.非成功人.人之贤智愚不肖.成功与失败别焉.然贤愚智不肖之别.谓属于先天遗傅耶.则同胞兄弟应(?)贤智愚  相似文献   

5.
99高考文题又变了。变得先是使舆论惊诧,后是好评如潮。然而,纵观这些评析文章,似有贬低往年高考文题之嫌。99高考文题固然在破除不合理的僵化的作文应试模式、有效地防止宿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它与过去高考的关系绝非对立关系,而是“后浪推前浪”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古人作文,讲究直者婉之,枯者腴之,板者活之。意思是说要把文章的平直,干瘪、呆板之处,写的婉曲、丰满、灵活多变。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古代文家认为,能否恰当的运用那辗手法是个关键。譬如清代著名文艺批评家金圣叹就直截了当地说:“题固蹙,而吾文乃甚舒长也;题固急,而吾文乃甚迁迟也;题固直,而吾文乃甚委折也;题固竭,而吾文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2)
福建作文:《珍珑》古有善弈者,居山林中,生平于战,未尝败绩。世人疑为神也,诣之者甚蕃。然其居无定所,人寻而不得,皆郁郁而反。脾性怪异,不喜人众,好冷清,一入棋,则物我皆忘。年过半百,不欲没没无闻于后世,遂穷毕生心血,布一残局,望后人破之。局成之日,呕血而亡,双目凹陷,发尽白矣。千载百岁后,境随时迁,局已失传,世人寻之,均不得。  相似文献   

8.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善写文章者,无不珍视文题的提炼,以求点睛传神之妙;善读文章者,亦无不在审题上下番探究之功,以达诊题洞文之效。由此来看,审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而是相当必要的。我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认真探索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审题能力的路径,现在不避粗浅,归纳如下,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9.
祝晓 《语文知识》2000,(5):70-72
做好一篇考场作文,首先要审好文题。下面以近几年各地中考文题为例,简析之。1.审出文题的比喻性如“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1997湖北宜昌),“成长的脚印”(1997苏州),“攀登”(1995山东)。如能领会文题的比喻意,就  相似文献   

10.
贵刊2008年第8期刊载了李孟堂老师《一道位似图形题引发的思考》一文.笔者仔细研究后发现该题是一道错题,下面在介绍位似变换与位似图形的概念与性质的基  相似文献   

11.
正一堂课的精心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一种艺术。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是这样,教课亦如此。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创造不出活的气氛,定然收不到好的效果。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之一便是教者把课教"活"。一、巧妙地揭示意义一般情况下文题即文眼。透过文题往往能窥出文脉,以致观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如何审题、释题,揭示文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哲理三则     
借一天,小侄子问我这样一道题:3元钱能买一瓶可乐,两个可乐瓶子能换一瓶可乐,假如你有6元钱,最多能喝几瓶可乐。也太简单了,我呵呵笑着,马上给出了答案: 3瓶。小侄子摇摇头,说:你错了,最多能喝4瓶可乐。  相似文献   

13.
卢勇 《考试》2006,(10)
高考语文试卷语言运用部分是历年高考试题命题者的试验田,许多题目一出现就令人耳目一新。近年来,在这些试题中,哲理题成为高考命题者的“新宠”。所谓哲理题,是指那些通过一定载体来寄寓一定哲理,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题  相似文献   

14.
贵刊2008年第8期刊载了李孟堂老师《一道位似图形题引发的思考》一文.笔者仔细研究后发现该题是一道错题,下面在介绍位似变换与位似图形的概念与性质的基础上,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导者,多与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扣题导读,不仅能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定向反射。同时,促使教师从容不迫地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乐学会读,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愿将学习积累的一些浅见综述出来,供同行参考。(一)一字定骨法。此法指教师紧紧围绕文题中某一个关键性的字或词大作文章。如教《蛇与庄稼》一文,教师板书课题时,先写下“蛇”让学生思考:同学们见过它吗?谁了解它?经此一问,学生立即进  相似文献   

16.
杜诗管窥     
一、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集注》引师曰:“贺知章吴人,善乘船。荆楚吴越之人,习玩于水。皆能精于操舟,亦若西北之人,迫近羌胡,皆善骑射,势使然也。知章乘船,安若骑马,故曰‘骑马似乘船’,此倒用文。……井者,目井也。醉人目中皆生花,故曰‘眼花落井‘。‘水底眠’者,谓醉卧船中,任其泛泛所之,岂非‘水底眠’乎?说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盖谓此也。”按:两句均写知章之醉态。正由醉态,其与常态不同。师解首句为常态,则其与醉  相似文献   

17.
赏画须有指针,余以为唐人张彦远在其所作《论画》文中概括的五句话,可视为初学赏画者入门指针之一。 第一句“像物必在于形似”。张彦远品画,首先提到“形似”二字。历代画论家、绘画大家,包括现代潘天寿、陆俨少、张大千、齐白石等人,对于“形似”,都有见解: 潘天寿说,“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他认为,“把老虎画成了狗,老虎的神肯定捉不住。”他又说:“做人一定要老实,实事求是,但画画不能太老实,否则就没有艺术性。”潘天寿笔下之形,似乎在老实与不老实之间。 陆俨少说,“为人要正派,画却要调皮”。他笔下之形,似乎在正派与调皮之间。 张大千的教学语言是:“简略地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这便是绘画的艺术。”张大千笔下之形,明确在“像与不像之间”。 齐白石认为“不像”为“欺世”,“太像”为“媚俗”,他要求笔下之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张彦远提出的“形似”,引伸出绘图第一个辩证统一,即“似与不似”的辩证统一。“似与不似”统一的妙处,是高水平画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从交际语境、任务驱动题向哲理探索题转型;走出浅表语用,向深层抽象分析进取,以“道之文”为指归。对策:对标诚、道、时、势教学,升华言语才能,培育写作理性智慧。  相似文献   

19.
作 文 之 前 先 编 写 个 提 纲 , 有 助 于 习 作 者 把 文 章 写 得 清 楚 明 白 、 有 条 有 理 。 这 本 是 一 个 好 方 法 。 然 而 , 在 学 生 的 实 际 习 作 活 动 中 , 编 写 提 纲 是 往 往 被 忽 略 了 的 。 大 部 分 学 生 觉 得 , 面 对 题 目 写 文 章 , 倒 还 可 以 " 写 下 去 " , 但 是 另 外 写 个 " 提 纲 " , 似 乎 是 老 师 有 意 为 难 学 生 。 另 有 一 些 学 生 , 认 为 写 提 纲 是 多 余 的 , 只 要 写 作 之 前 心 中 大 概 有 个 " 谱 " , 没 必 要 再 把 这 个 " 谱 " 一 条 一 条 写 出 , 这 …  相似文献   

20.
作文考题:请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文题一:请以“把握”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题二:微笑是上苍赐予我们的最厚重、最珍贵、最神奇的礼物,微笑是宽容,是理解,是心灵的净化剂。它可以消除眼中集结的愁云和怒气,它可以驱散心头淤积的悲伤与苦痛,它可以给疲惫者奋起前行的力量,它可以给弱小者寒冬中的温暖,它可以……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题一需将题目补充完整,文题二自拟题目。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文题一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要写好此题,把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