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先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各种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所产生的差异,决定和吸引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文明昌盛、经济繁荣、科技进步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都不断地彼此学习,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吸收新的血液,增加新的内涵,从而使各种文化不断呈现新的面貌,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记者:在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的社会背景中,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色,实为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国画的画家,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唐光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甚至属于糟粕的;因此,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开展文化交流,我们要拿来,也要送出去.“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礼尚往来;中国自古就是讲礼的国家,岂能来而不往?古代,我们从国外拿来过许多有益于自身文明发展的东西,也曾送给国外许多有益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东西:除了众所周知的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外,还有丝绸、茶叶、瓷器…….自鸦片战争清政府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败后,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百多年来,国弱民贫,经济文化落后,洋人卑视中国,认为中国文化不值一提;但也有些国人瞧不起自己,觉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之游结束了.清晨,我们用完早餐,结算了房钱,就驱车离开魁北克市,打道回"美".没想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如此雄奇!没想到魁北克如此迷人!没想到这次"异国的异国"之游又如此顺利--我心中正满意地回味着这几天的游历,儿子突然把车停了下来.仪表盘上黄灯一闪一闪的在揭示:车出故障了.他打开车盖,没看出究竟.机油不够了?一加油,再发动,干脆纹丝不动了.  相似文献   

5.
何谓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行为方式 ;文化是我们环境的人造部分 ;文化是社会成员学到的行为模式的综合体。它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它表现为人类在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成果方面的进化 ;人类在制度、规范方面的进化 ;以及人类在观念、意识方面的进化。综合起来 ,表现为社会群体 (如一个民族 )传统 ,这种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国际市场营销首先遇到的就是异国传统与异国文化。一、文化环境因素是影响国际市场营销最重要的因素人们的行为受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品质、性格、风格、礼仪、消费的产品和方式 ,都具有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对事物认识、颜色和数字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探讨了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对应情况和文化差异中的对等性,进而得出结论: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相似文献   

7.
横亘在中东亚的中华古国与被大西洋、地中海、北冰洋环绕的欧洲大陆,同日不同辉,同天不同地,两地民族之间,方方面面千差万别。婚姻风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婚俗饱含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欧洲人的眼中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而欧洲民族的婚嫁习俗,在中国人看来也别具异国风采,更是时下年轻人流行效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之游结束了。清晨,我们用完早餐,结算了房钱,就驱车离开魁北克市,打道回“美”。没想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如此雄奇!没想到魁北克如此迷人!没想到这次“异国的异国”之游又如此顺利——我心中正满意地回味着这几天的游历,儿子突然把车停了下来。仪表盘上黄灯一闪一闪的在揭示:车出故障了。他打开车盖,没看出究竟。机油不够了?一加油,再发动,干脆纹丝不动了。  相似文献   

9.
致读者     
感谢诸位读者的友爱和支持,本刊卓有成效地走过了三年的历程并获得了发展和壮大。从1996年的第一期开始,本刊在形式上和内容及其编排方法上都有了醒目的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本刊趋附当信世界改革求新潮流的观念,也是本刊为增强自身的魅力并借此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而做的努力。本刊的宗旨,言简意赅地说,就是促进并服务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使世界各国读者特别是热心于同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人士了解中国和使中国读者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是本刊的责任所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幅员辽阔,民族众事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国家的文明和富强,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同时对西方文化,也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就是对儒家思想和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精华借鉴吸取改造而来的.了解这些,对我们更深刻、全面地学习孙中山的先进文化观念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国文化,是世代中国人的集体创造,凝聚了难以计数的华夏子孙的心血和汗水,不论是和平时期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还是危难之际的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都留下了历史的印痕,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其中,既有精英们的思索与创造,也有普通人的聪明智慧与发奋努力;既有中华各民族的发明创造,也有对异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士",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鲁迅,始终坚持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传统,担负了塑造和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但现代意义的一些知识分子的社会人格发生了偏差,他们放弃了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铸造灵魂的使命,使我们民族面临失去精神定力的危险.我们重温"士"所负载的文化精神,意在促成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反思,使之勇敢地直面当代文明的挑战,为中华民族的兴衰续绝作薪尽之火.  相似文献   

13.
马帮是茶马古道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运输集体,它既是一种运输组织,也是一种贸易经营组织。马帮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主体,在茶马古道实践中以主人翁的意识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自觉、自主地承担起发展西南的历史重任。它对西南社会稳定、文化传播、思想交流、生存发展、文明进步发挥了主体性作用。这种主体性作用对当下的民族地区脱贫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动力。维吾尔族文化历史悠久,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周边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方面表现出开放性特点。尤其是与中古时期蒙古文化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在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文化交流的初期,维吾尔族先民丁零曾起过桥梁作用。两个民族在文学、宗教、哲学、音乐、美术方面相似之处甚多,文化融合现象相当明显。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蒙古族与维吾尔族文化交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摘自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麓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两大流域的文化,在上游地区形成了颇为明显的共性或交融性,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真实反映.长江上游一系列的南北向支流水道,构成天然的联系通道,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民族的走廊,而四川盆地处于这种交流的最有利的地理位置.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喇家遗址是探索文明起源及发展的一个考古前沿站,其中发现的一些文化遗存,对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迎接21世纪高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倡导的学说。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因素、现在和未来。既要看到我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优秀的传统,要使之发扬光大;也要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萃,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为了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必须大力倡导“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我省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是一座数之不尽的宝库,文化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产业化程度低、总量规模偏小、文化产品及服务科技含量少、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我省亟需调整步伐,加快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道路.这就需要厘清认识、转变观念,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过程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政府监管与市场配置并重、创新与拿来并重的四大原则,多方面运用现代媒介手段、科学技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发展深度旅游,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省实现西部经济高地的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从追求品牌精品化与规模化来看,四川省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川菜、川茶、自贡彩灯、三星堆、金沙文物、杂技、川剧、藏羌彝民族歌舞、民间工艺、交响乐等为代表的对外文化品牌。应重点打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早已习惯了穿衣打扮,并把服饰的发展与对美的追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和绚丽景观的文化现象。那么,发明服饰的缘由是什么呢?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原始先民用树叶、兽皮这身的解释,认为那是人类最早的性的羞怯意识,也是最早的美的观念的表现月阻,原始先民的遮掩动机果真出于羞怯吗?从《圣经》故事说起《圣经》中有一段众所周知的故事: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生活了许久,他们赤身裸体,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后来,听信了蛇的邪恶怂恿,偷食了“智慧果”,从此懂得了羞耻。当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丝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