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士禛歌行体咏物诗所咏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文物、动植物和日用器物。咏文物古玩尚典实,咏动植物多生气,咏日用器物重情趣。他在对所咏之物进行从形相到神理的多层次摹写的同时,往往把人生的意气灌注其中,实践了其“不即不离,不粘不脱”的咏物规范。  相似文献   

2.
汪静 《文教资料》2009,(28):7-9
在中国诗歌史上.宋诗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丰厚的数量再度辉煌,这其中包含许多女性诗人的歌唱。本文从咏史诗、咏物诗、抒情诗三个方面入手,从而发现宋代是中国女性诗歌的又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韦骧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其组诗《琅琊三十二咏》在文化史料价值和文化应用价值上,为我们认知韦骧、品味宋诗、打造人文滁州,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可供考究的诗意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被贬谪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咏竹诗及其他咏花、咏树、咏药的咏物诗,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其遭贬谪的苦闷和失意及对理想的不屈追求,并能进一步探究其贬谪心态与咏物诗之密切关系。柳宗元的咏物诗不仅渊源于其贬谪心态,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其贬谪心态,尤其是具有独特地理和深厚历史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柳宗元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5.
盛唐咏侠诗是咏侠诗发展的集大成阶段。“马”是盛唐咏侠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盛唐咏侠诗中的马意象可烘托游侠的勇武气度及骄横意气.还可抒发侠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功名不成的悲愤之情.是盛唐咏侠诗的用来展现游侠行为和情感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6.
“宫体诗”是南朝齐梁年间形成的一种新的诗体,它在后世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咏物诗,咏人诗和咏情诗三方面较此前有了积极变化,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玉台新咏》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方面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引进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尤其体现在《玉台新咏》的成书时间,《玉台新咏》与《文选》的关系,《玉台新咏》的编选问题,《玉台新咏》与音乐的关系等方面;但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待深入挖掘和开拓,比如《玉台新咏》和《文心雕龙》、《诗品》的比较研究,《玉台新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宫体诗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择取唐宋之际文化史中的三种重要风气即子学的复兴、史学的通俗化以及史学的程式化,分析其与宋诗生活化题材扩展之间的种种关系,认为:子学的知识功能,塑造了宋诗的知识意识;史学的通俗化,塑造了宋诗的实录意识;史学的程式化,塑造了宋诗的褒贬意识。知识意识主要为生活化题材的扩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而实录意识和褒贬意识则提供丰富的现实性、组织性。  相似文献   

9.
自宋以后,唐诗一直被后世诗人奉为圭臬,而宋诗备受冷落.直到各种学术集大成的清代,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在清初出现宋诗运动,到晚清,承继这一运动而产生了一个较大的流派--“同光体“.“同光体“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康乾盛世转入晚清“乱世“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其形成的土壤;乾嘉“朴学“和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是其诗歌理论的学术指导;流派诗人本身的素养及其师承是其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诗发展到唐代,已臻完美。宋人只能抛却陈规、另辟蹊径。陈与义的咏物诗的遗貌取神、侧面着墨的手法正是宋人所开辟的蹊径,并且非常恰当地体现了宋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玉台新咏》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方面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引进了各种理论和方法,尤其体现在《玉台新咏》的成书时间,《玉台新咏》与《选》的关系,《玉台新咏》的编选问题,《玉台新咏》与音乐的关系等方面;但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待深入挖掘和开拓,比如《玉台新咏》和《心雕龙》、《诗品》的比较研究,《玉台新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宫体诗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此前的音乐概念多用词语"歌"、"咏"或具体的曲目等表达.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会音乐从中世纪产生发展至今产生了格利格里圣咏、奥尔加农复调音乐、清唱剧等音乐形式,更有像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伟大音乐家,为基督教会音乐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5.
咏物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盛于南朝,"芳树"是南朝咏物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文人对其赋咏不绝,此时出现了南朝所特有的同题共咏的现象,文人凭借精妙的体物手法使"芳树"意象活灵活现,并且赞叹其美好品质,寄托着个体无尽的情思。  相似文献   

16.
张旺 《考试周刊》2009,(3):29-30
晚明张岱,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在饮食方面也是一位精致的鉴赏家。他作有多首咏方物诗,今择几首观之,品其“以俗物入诗而不失其雅”之美。  相似文献   

17.
韩愈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在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对诗歌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的认同等方面,可以看出韩诗对苏诗有重要影响,但苏诗整体上青出于蓝,既全面吸收韩诗的艺术成就,又有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赵翼对苏轼诗歌创作的理论评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认为苏诗是宋诗的代表,并将其与唐家著名诗人的创作进行对比,以显示其诗史价值与地位。(二)从倡导性灵的诗学主张出发,总结出了苏诗创作强调天分,重视灵感,亦不废学问功夫的普遍规律。(三)论述了苏诗在语言、立意以及结构等方面求新求变的特征,并批评了前入及时贤对此的错误认识。(四)对苏诗的艺术技巧,如谐趣、用典等进行了精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是较早的宋人注宋诗的本子,体现了江西诗派的阐释特色,也影响了任渊、李璧等人的诗歌注释。苏诗百家注完整集中地体现了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论,如"以才学为注"的阐释方式是"以才学为诗"的最好诠释,"一字綮切必有来处"的理念是"无一字无来处"的直接表达,发掘诗歌中的"断以己意"之处则是对"夺胎换骨"的敏锐察觉,这些都最终体现了江西诗派"以故为新"求新求变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20.
简论萧纲咏物诗创作的诗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纲发扬踔厉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咏物的传统,几乎无物不咏,并且体物细微,穷极巧妙,有的作品还达到了情与景会、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萧纲咏物诗以其成功的艺术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表现力,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普遍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