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人三品     
黄苗子 《甘肃教育》2011,(2):I0001-I0001
饮酒往往见人之真性情。有人对酒有深情,饮酒只是寻求个人陶然之乐,醉后酡颜浅笑,很能给巴醉或未醉的人凑趣;语言不多,但酒已下肚,反应极快,满座无此君不乐。这是酒人中的上品。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不仅在生活中,有酒相伴,与酒为邻。他还写了大量的诗文来咏酒,尤其是《饮酒》二十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饮酒诗意在托酒言志,以示人生醒醉。  相似文献   

3.
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  相似文献   

4.
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饮酒是生活中一种难得的享受。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愈加深广,到殷商时代,酒已成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兴亡。从《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初年周公旦为限制饮酒而颁布的《酒诰》,可见饮酒丧德助长了殷人的腐败堕落之风,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谷物酒的起源,可能起因于谷物的保管不善而发芽变质,存放一段时间后自然酒化,这便是谷芽酒,新的滋味启发了人们新的欲望,于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酒活动便开始了。酒酿成后,水就有了玄酒之名,古代祭仪上出现玄酒,表现了对无酒时代以水作饮料的一种追忆。酒可提神助兴,纵饮亦能使家亡国破,殷纣以酒为池,为长夜之饮,导致臣民怨恨,商代也因酒而灭亡。古人饮酒有一套规范的礼仪,在不同场合,有不同酒礼。饮酒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进饮的规范,这是指导饮酒活动的规矩。  相似文献   

6.
中国酿酒历史悠久,人们在饮酒赞酒的同时,总要给所饮的酒起个饶有风趣的雅号或别名。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绎而成,或者根据酒的味道、颜色、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内蕴丰厚、历史悠久的中华酒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从《诗经》始就有许多有关饮酒的诗篇,随后一直源远流长。可见,酒与诗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里开始,历代文人雅士大都与酒保持着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从以酒传情,以诗赠友;以酒助诗,诗美酒名;寄酒为迹,以酒浇愁所产生的诗歌都体现出文人雅士对生活、人生的独特追求。《苏轼诗集》中收苏诗两千余首,据笔者粗略统计,其中仅诗题或诗中出现“酒”字的便有四百五十余首,这还不包括出现了如醉、饮、酌、醒、酿、等这些与酒相关的诗。本文将以苏轼饮酒诗为探析的目标,分析苏轼这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有名才子,是如何通过饮酒诗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与仕途之间的矛盾,以及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壮族的饮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是壮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壮族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的饮酒文化不仅丰富多彩,且有较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男子大都嗜好饮酒,体现了真诚、热情、豪爽和强悍的性格,以酒会友还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酒是壮族结婚嫁娶、庆贺生儿育女、孝敬老人、节日娱乐仪式中的首选礼品,也是壮族表达意愿或传达信息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苏轼爱酒入骨,有着明确的"内全于天,外寓于酒"的饮酒观,也奉行着与之相适应的理智儒雅的饮酒之道。酒对苏轼的艺术创作起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就有"诗酒相生,醉乐天真"的文化特征,元代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元代作家相较于其他朝代作家而言,与酒更加亲密,"醉翁更多,醉歌疏狂,醉语益奇.""酒为欢伯,除忱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忱.元代作曲家们又有着怎样的忧和乐,寄托在酒的物质消解中.而诗酒不分家已成共识,元散曲作为广义的诗歌形式,与酒关系尤为密切,其中存在的种种酒饮酒文化又透露出曲作家们怎样的人生态度呢?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的文人,似乎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隐居时饮酒,求仕时饮酒;得意时饮酒,失意时饮酒;宾朋相聚时饮酒,独自一人时饮酒;有钱时饮酒,无钱时典当什物还要饮酒。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似乎就喝得越多,诗做得就越多。杜甫也是豪饮“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自居易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无论“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无不嗜酒,却也是个个才气纵横。诗与酒几乎在所有文人的生活中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2.
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⑤则宗陈仲弓,汝南⑥则交范孟博,涿郡⑦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⑧"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邴原别传》)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敦煌人的饮酒习俗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有着很深的酒文化积淀。敦煌人饮酒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汉代。敦煌的饮酒风习很盛,酒在敦煌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各种活动都少不了酒,如宴会、祭拜、招待使节、婚丧、庆典等。敦煌几乎各社会、各阶层的人均饮酒,寺院的僧人、尼姑也不例外。敦煌人的饮酒方式既有“喧拳”,也有文雅的筹令;敦煌人好喝酒,敦煌酒的销量很大,除了敦煌有悠久的造酒、饮酒传统外,也与敦煌所处交通要道有关,往来的商旅和使节影响着敦煌酒的供求关系,还与敦煌粮食产量相对富裕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酒文化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酒的激发之下催生,得酒之真趣。中国传统酒文化可以归为饮酒至乐、饮酒至情、饮酒至和三重境界。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徜徉于前两个境界里,鲜有达到饮酒至和境界。邵雍所追求的饮酒至微醺的“和”境,就是中国哲人所追求的“道”境。  相似文献   

15.
汉朝时期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汉朝社会中的饮酒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皆有饮酒的行为。受到封建社会等级的限制,不同等级的人们饮酒的器具也各不相同。在汉朝社会礼制中,不同的礼节和习俗均有饮酒的风气。除此之外,汉朝也将酒用到了日常生活保健品之列,用酒御寒取暖,以酒祛病等。汉朝饮酒风气虽然盛行,但是两汉之际的统治者都曾实施过禁酒的政策。禁酒的原因有:受自然界各种灾害的影响;受到前代"饮酒亡国"论的影响;为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尽管如此,但汉朝的饮酒风气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6.
苏轼酒量不大,但他常常饮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饮酒,是为解闷而饮,为适性而饮,为创作而饮,为治病而饮,为应酬而饮。  相似文献   

17.
李白写饮酒和关涉到酒的诗,占了他现存全部诗作约1/4,酒成了他诗歌创作的题材和人生的组成部分,并且饮酒和写诗相得益彰。李白一生为什么对酒十分喜爱,在《月下独酌》诗里阐明了他的理由和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黄州区居民酒类消费的基本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黄州区居民将酒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只偶尔饮酒;主要购酒地点为商场、超市;主要消费场合为聚会和节日,饮酒地点以中低档餐饮场所和家里为主;主要消费酒类为白酒和啤酒,且以本省品牌为主;酒消费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质量、价格、品牌、偏爱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对酒的质量比较满意,而对价格、包装、售后服务等满意度较差。  相似文献   

19.
融酒于诗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从诗人的饮酒缘由与饮酒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以及创造的艺术境界来领会诗酒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酒作为一种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但在中西诗歌作品中,酒的文化意义表现出很大差异.在中国,饮酒多为一种个人化行为,饮酒诗大多表现个人的借酒消愁,醉酒中仍有太多的理性和清醒;在西方,饮酒诗大多表现一种群体的狂欢、追求快乐,醉酒常常是一种大众行为,表现着人们最本能原始的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