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审清题意,明确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要想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就要仔细分析作文题目,弄清题意及要求,明确写作内容及范围等。审题有以下几种简妙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近年中考命题总体形势上看,命题作文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命题作文的特点是题目相对完整而确定,让考生一目了然。因此,命题作文的审题从总体上说只需做到"抓住关键词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独词式"命题"独词式"命题,顾名思义,是由一个单独的词构成的题目。这类题目提供的参考信息比较少,题意相对笼统,写作范围往往比较宽泛,题旨有时不够具体。审题时可以采用"补足因素法",即,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补充一些条件、限定、形容、结果等元素,使题旨更加明确具体。如2012年吉林省中考作文题"歉疚",审题时可以在前面加上"那件事  相似文献   

3.
<正>一、真题回放作文(50分)请以"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不少于20行,文章不少于600字。二、试题解析与指导这是篇全命题作文。全命题作文就是依据所给题目,确立中心,选取材料,写出符合题意,内容表达具体、充分的好文章。因此,我们作文前要认真读题、审题,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抓准题意。在审读"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关键词"画面"的含义。这里的"画面"应指美好的景致,打动人的场景,或给人启迪、引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审题?审题就是谨慎地分析题目的主要意思、隐含意思,分清题目的逻辑关系,抓住题眼。要写好一篇作文,第一要义就是审好题,也就是说要扣题。在评卷中,阅卷老师的评分标准第一条就是扣题。标准将"扣题"分为了"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考生一般都能够做到符合题意,但是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偏题、跑题。基本扣题的此项分值在20-25分,立意不明确或者打擦  相似文献   

5.
唐玉梅 《考试周刊》2015,(6):135-136
<正>审题,就是审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分析题干内容,找到关键信息,根据信息正确作答。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审清题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好生物的关键环节之一。一、学生审题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学习习惯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匆匆忙忙读完题目,自认为题目很简单,急于动手答题,结果出现遗漏或混淆,往往由于一字之差或者是熟题而导致失误;有些学  相似文献   

6.
小学毕业班的作文复习要抓住五点:审清题意;明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学会修改。一、审清题意命题作文首先要审题。题目审得清,不但可以不走题,还可以打开思路,写出立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文章。怎样训练学生审题呢?可从三方面做。 (一)分析题目,防止走题。 1、辨析写作对象。要辨清题目是要求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 2、定写作范围。要审清题目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的限制。 3、找文章的题眼。题目中往往有一个重点词,透过这个词就可确定文章的中心及内容,这个词就称为题眼。例如《童年趣事》,它的题眼是“趣”,要求写出童趣来。 (二)比较题目,防止混题。为了不把题目写  相似文献   

7.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那么,什么叫审题呢?审题就是写作者对作文题目进行认真思索的过程,即对作文题目认真研读,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对体裁、内容、写作范围、表达方式等等方面的要求。 由于当前的中考作文试题,一般由正题和副题构成,因此,审题既要审正题,又要审副题。  相似文献   

8.
刘刚 《湖北教育》2023,(2):75-76
<正>审题作为解题的基础,对于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十分重要。本文以审题技巧切入,结合具体数学题目,分析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一、精读分析,抓住题目细节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应坚持“细微之处见真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审题时应抓住题目的细节、读懂题目的意思。尤其是问题解决类的题目,其呈现形式多样,往往集文字、图片、图表等于一体,唯有认真阅读题目,捕捉关键细节,才能全面理解题意,发现解题关键。  相似文献   

9.
怎样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明确写作的对象、范围和要求,才能写出合乎题意的文章来。如果审题不清,提笔写作时就会偏离题目,以至于文不对题了。所以练审题是训练写作基本功的首要任务。基本功的首要任务。同学们可以从题目的推敲,题目的辨析和结合阅读练审题这三个方面来增强作文审题的能力。1.题目的推敲小学生审题,缺点是比较粗糙,比较表面,不够深入。所以,我提醒同学们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弄清题意。以《这里充满微笑》为例,要找到题目的中心词——微笑,明确它象征着“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后出现的新事物、新气…  相似文献   

10.
误区之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意"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正确、精准地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若题目审错了,直接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作文题型探微:命题作文按其字数多少,有单字、双字、短语、句子等四种情况。单字如"读"、"路"等,写作范围明确,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双字如"习惯"、"幸福"等,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也很关键;短语如"一件小事"、"我学会了关心别人"等,由于其有一定的修饰补充成分,所以它的题旨相对比较明朗;  相似文献   

12.
<正>老师出作文题目,让同学们根据题目要求做作文,这就叫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同学们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当你在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避免因审题不当造成劳而无功,我总结出几种审题方法. 一、逐字酌题理范围 学生见到作文题,认识上往往出现两种误区:一是题目似曾相识,因而不假思索,草率动笔;二是以为题目很难,心里发慌,无从下笔.为此我告诉他们冷静分析,逐字斟酌题意,理清写作范围.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整理、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扩展一般应用题的范围;二是教学相向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一、加强审题教学审题就是读懂题目,理解题意,理解题目重点句和关键词语。要教会学生审题的辅助方法,如将题  相似文献   

15.
有关混合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质量分数和物质溶解度的综合计算题,主要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掌握审题、析题及解题的方法、步骤和规律,提高综合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解答这类计算题至关重要的环节。1 审清题意,分析理解,明确思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前提,审题的要求是分析理解题意,掌握题目内容和要求,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题中条件及所涉及的物质单位等等。对关键的内容、词语要逐字推敲,切不可疏忽大意。 析题是分析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的关键。在审题的基础上分析相关项量的关系,思考用哪些基础知识来  相似文献   

16.
一、把提高学生审题水平始终放在首位,理由是——成亦审题,败亦审题 多年高考实践启示我们:审题是写作的门褴,通过审题可以检查出作者的思维走向和思维能力。而当前学生在审题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一、眼光狭窄,想不到更广的范围;二、认识肤浅,想不到更深的内涵;三、理解错误,想不到命题者的意图。例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目《尝试》,按题意写作内容的重点应放在写自己对事物的  相似文献   

17.
解答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审题是第一步,这是有的放矢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前提。任何试题的设计,总有某种意图是通过文字及图像或统计数据合乎逻辑地显现出来的。考生要透过题面,理解题意,了解题目问什么,要求回答什么。解题思路要能符合命题意图,攻克“制高点”就不难了。高考试题一题一貌,怎样才能审明题意,理解试题的内容要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分析试题设问的结构成分,明确题目的要求。一般来说,高考历史的问答题或材料题的设问,都有4项基本构题成分:限定项———规定了题目的时间、空间,或事件、观点等,限定解题的范围;求答项———…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写作中,审题处于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那么何为审题?所谓“审题”,就是要认真审查题目,细致分析题目,深刻理解题意,弄清题目所规定的写作目标、选材范围、写作重点、人称和其他的要求。审题的任务包括对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和文章体裁等方面的思考、分析和推敲。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下功夫。由此可见审题的重要性。那么,应该如何“下功夫”呢?   充分读题、养成自觉弄清题意的习惯。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它关系到审题的质量。一年级时,主要由教师范读,学生跟着学读,然后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读题(默读)。在应用题审题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三读。初读:要求要懂得题中的每个字词的读音及意思,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情节,弄清题意;复读:收集信息,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读:明确条件和问题分别表示什么“量”。如“生产小组要加工 78…  相似文献   

20.
曹发勇 《学周刊C版》2011,(5):181-181
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明确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在评价作文得分等级时,明确规定: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及不符合题意等几个方面。故而,考场作文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前提下,要选准角度,尽可能在符合题意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从而选出自己理解最准确的材料内涵,确立明确的中心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