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加坡是近20年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国家,其通过在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和在社会上开展各种以提供儒家伦理为内容的道德教化活动,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在对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进行文化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儒家伦理在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对我国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是近20年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国家,其通过在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和在社会上开展各种以提倡儒家伦理为内容的道德教化活动,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得到了完美结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新加坡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儒学联合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于2005年11月在四川宜宾学院隆重召开。海内外学者就儒家伦理的历史命题及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儒家伦理的基本德目在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历代儒者对儒家伦理的阐发及其道德智慧的开发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对儒家伦理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认为,儒家伦理是包医百病的“祖传秘方“,在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大力倡导并全面复兴儒家伦理;也有的认为,建构现代道德,必须“打倒孔家店“,割断与儒家伦理的一切联系.儒家伦理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究竟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欧美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公民道德教育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公民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策略,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感、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判断双重理论中的社会直觉模型和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接着分析了美国在线网络德育的主要策略,引用美国学生的网络德育信息作品对公民道德价值观支配的行为进行推理、反思和检视;最后提出用证据进行道德推理可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从而促进道德进步,树立公民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新加坡教育不仅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而且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  相似文献   

9.
中国儒家从先秦时期就将"修身、齐家、平天下"立为人生格言。基于古为今用的视角,通过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探究道德主体,推己及人,上升到天下为公、仁民爱物的伦理高度,并从宏大和精微相互结合的意义上寻找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驱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伦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与其相应的公民道德自觉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应成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在文化强国的语境中思忖公民道德自觉培育的问题,必须关注公民的道德主体性,从启蒙公民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强化公民道德主体的道德情感意志,开拓公民道德主体践履道德责任的平台等路径,激励公民道德主体发挥自我修养的主观能动性,从中孕育乃至强化公民道德主体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核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西方"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理性与诗性兼备。其启示有三:公民权利意识教育是实现公民教育的前提;法治教育是现代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适当的公民教育方法是保障公民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正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来讲,道德教育是培养人处理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善恶好坏的行为规范,公民教育是培养现实公民的活动,其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道德、价值观等,核心是公民权利教育和公民义务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特指培养公民的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活动。三者在"公德"方面既有交叉点,又各有其基本内涵和教育重点,在特定的教育实践中不能混用或套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中国道德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多种文化交融并存的时代中,更突显了现代道德教育中儒家文化的中心地位.从儒家伦理的角度出发探寻有利于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儒家伦理对现代中国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切入点,为现代社会提出了道德教育面对的未来方向,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重现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公民教育在公民教育目标制定、内容设计、资源吸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对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公民教育应注重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品质,广泛吸纳儒家文化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文献管理与服务是一对矛盾关系,也是事物的辩证统一。本文就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分类排架与字顺等排架、复本与品种、面对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探讨其辩证关系,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韩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韩剧充分体现了韩国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其中包括儒家伦理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了解韩国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A brief review of th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context of Hong Kong shows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General guidelines on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1981, by the Hong Kong Education Department, marked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The Guidelines explicitly asserted moral education as one function of schooling, whilst also formally recognizing the home and the community as two main influences. This paper narrates how three moral sources of influence – namely Confucian‐parental, Christian‐religious and liberal‐civic – have 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from 1973 to 2003. It then examines in more detail: parental influence at home – the Confucian moral source in Chinese family; schooling influenced by religious sources – taking Christian schools as an example; and the 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 as an official agency for moral education – a liberal source calling for civic morality. In conclusion, the post‐colonial emergence of nationalistic influence in the recently constituted Chines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dvocating national identity as the new core value, is traced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mor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在伦理方面以培养公民伦理并通过大学德育进行道德教育,但现实中大学德育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行为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站在伦理学高度看,人与人相处所存在的行为准则有多种,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以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为恶"原则为行为原则就是实现了道德行为,遵循此原则就是从基本道德行为做起进而逐步达到公民伦理要求。大学生公民同样需要从"底线伦理"的行为准则做起以达到公民伦理的高层次要求。因此,要提升大学德育的效用就需要以"底线伦理"为基础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高校基于"底线伦理"才可呈现高效用的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儿女英雄传》为例,从“父亲的地位”和“礼的的地位”两个角度阐述中国儒家伦理影响下的家庭结构。“父亲”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背景的传统家庭中,除了高高在上的地位的体现,其意义还体现在家庭的继承关系上,包括生殖意义上的继承关系和儒家伦理道德的继承关系。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纳妾、婚礼仪式等的分析,阐明儒家伦理中的“礼教”观念和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山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