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小雅》宴飨诗的篇目共有三类:天子宴会诸侯的诗,表达了强化宗法血缘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宴兄弟朋友的诗,用来增强联络亲朋之间的情感,同时又寄寓了政治意义;宴会场合中的通用诗歌,与前两类诗的功能没有原则区别。宴飨诗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进一步加强和维护了宗法统治。  相似文献   

2.
闻喜宴是唐宋时期为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举行的庆贺宴会。宋代闻喜宴是由朝廷举办的庆祝士子及第的具有官方性质的宴会,闻喜宴诗则是在宴会中形成的诗歌。宋代闻喜宴诗主要包括皇帝赐诗、大臣及进士的和诗,以及其他关于闻喜宴的诗歌。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有不少内容都与祭祀有关.本文据此对周代祭祖的种类、祭祀的场所与时间、祭祀中的有关制度及其礼仪过程、宴飨活动等几方面情况作了系统的评述,并就祭祖活动对维护统治秩序所起的政治与宗法作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鱼丽》和《南有嘉鱼》二诗,后人大多认为是写"宴飨宾客之诗"或"贵族宴飨宾客之诗"。此二说均有破绽。通过探讨"君子"的身份,并从挖掘"鱼"、"樛木"、"甘瓠藤蔓"和"鵻"等意象的深层含义入手,可以看出此二诗均为写"贵族男子婚宴之诗"。  相似文献   

5.
燕飨礼仪与春秋时代的赋诗风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西周相比,春秋时代的燕飨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春秋赋诗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礼终乃宴"、"宴中赋诗",<诗>与礼的关系进入一个特殊阶段,燕飨礼仪成为赋诗言志机制产生和发展的礼学渊源.独特的用诗机制表现出春秋士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
公宴诗可以追溯到《诗经》的燕飨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建安时期最终成形,为唐代公宴诗而启后。建安七子创作了较多的公宴诗,其诗有三个特点:章法结构上还未固定,有的突出写景,有的突出宴饮和歌颂,还有的突出个人情感。侧重点的不一,显示出建安时期公宴诗章法结构灵活性的特点;语言上的独特性,建安七子公宴诗的语言,尤其是在描写景物方面,清新灵动又自然,极富有画面感,对后世的山水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感情色彩多变,在欢乐的基调下,还潜藏着个人偶尔的悲叹。分析研究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对于把握公宴诗的发展过程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研究公宴诗的价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诗经.小雅》中的燕飨诗反映了周代宴饮的场面和亲族、宾客、君臣间的亲情,有其重要的社会功用。它帮助周人团结了兄弟、宗族,也有助于周天子维护其统治。另外,燕飨诗还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审美意蕴,有一定的审美倾向,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丘迟公宴诗题有无“张”字,是《文选》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将此诗文本放在其赖以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此诗是梁天监二年正月,中书侍郎丘迟在梁武送其弟鄱阳王萧恢出任南徐州刺史的宴会上应诏而作,李善注本《文选》有“张”字是错的。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选入苏敦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摹山范水,以大自然作为精神家园的唐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以其如椽之笔,为唐诗国天空绘出了璀璨的花朵,在中华诗史上着了重重一笔。其诗,成为宴飨后世子孙之不可多得的佳肴玉馔。  相似文献   

11.
上巳节的皇族招宴活动发展至于宋齐梁陈之时己相当活跃 ,侍宴诗文创作也因此达到了全面的繁荣。从数量上来考察 ,四朝之际基本呈递增趋势并成为了主要的创作类型 ;从内容主旨上来考察 ,其宫廷化创作模式日臻成熟 ,歌功颂德的特征极为明显。本文重点考察了当时的世风和皇王的出身 ,认为南朝上巳诗文的全面宫廷化与当时的鄙武尚文以及帝王们对文学的附庸风雅态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陈洵是近代知名的五邑籍词人。他的《海绡词》有词作200余首,大致分为政治抒慨词、恋姬词、朋友赠答词、节令咏物词几类。《海绡词》继承岭南词学正统,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多有创新,在近代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寓居南岳时所写的诗歌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动乱的现实与患难中真挚的师友情谊 ,以及他对南岳风景风物的热爱 ,有着多样化的风格。也是研究这一阶段王夫之思想行动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三令节是唐代官方认定的佳节,在唐代帝王提倡下,三令节宴会上诗歌创作频繁,初唐景龙年间三令节皇家宴游诗的创作比赛和诗歌格式,对初唐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16.
秦观在贬谪郴州前后所写的《阮郎归四首》是其在那段时间中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他遭贬郴州时期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主要思想基调是:孤独、怨愁与思友,是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无比感伤与对政治前景的极端失望。  相似文献   

17.
建安时,以诗赠答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曹植赠答诗在情感、意境上较传统赠答诗有新开拓与创变,探析其诗歌表现的政治内涵与人生遭际,有助于获得对曹植诗歌特点和独特成就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8.
西周社会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周天子按照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田制禄、设官分职。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周人改革夏礼、殷礼,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周礼。《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是应周礼的需要而产生的,出自西周贵族之手。因此,它既反映出西周贵族的思想意识,也揭示出周人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9.
"赋诗"活动是春秋时代的特殊用诗现象。从赋诗的特点看,一般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也有取全篇之义的;赋诗是一种"微言相感"的交流活动。赋诗活动产生的原因:对礼制的僭越是前提条件;各诸侯国举行的盟会、聘问、宴享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舞台;政治人物的直接参与推动了这一活动的广泛化;诗歌具有庄严性、高贵性符合贵族身份的自我确认;诗具有含蓄委婉的特性,使赋诗成为外交场合中请求、拒绝、赞美或者嘲讽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