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在明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中,《金瓶梅》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这除了作品主题、题材、人物以及其他一些不同之处外,《金瓶梅》大量的性描写是它与其他三部作品特别显著的不同点。《金瓶梅》中的性描写,不是个别的故事情节点染,而是小说故事情节总体结构的需要,是小说主人公形象塑造必不可缺的环节和因素。如若抽去性描写,《金瓶梅》就会变成另外一副面目。性描写是《金瓶梅》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美学看《金瓶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明清诸小说中,大约再也没有一部著作象《金瓶梅》的本文意向那样的引起剧烈的争论。(这里讲的争论主要是指《金瓶梅》的本文意向的争论,而不是指关于版本、作者、书序等资料性的争论)。就是与《金瓶梅》几乎同时的,被并称为“四大奇书”的另外三部小说,既没有一部被置于同等的境地中,又没有一部引起纷纭的聚讼和不休的抨击。对此,笔者拟从接受者的审美角度——而不是仅仅从《金瓶梅》作品的本身一一去考虑引起这种奇特的“见仁见智”的现象,我们会发现,《金瓶梅》中的不确定性要远较其他作品为多。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每当一部著名的作品问世以后,即有一批续书相继出现。《金瓶梅》问世之后,续书也有不少,如《玉娇李》、《续金瓶梅》、《隔帘花影》等等,其中《续金瓶梅》就是一部较好的作品。对《续金瓶梅》与《金瓶梅》的关系进行一些比较、研究,对于研究《金瓶梅》,研究古代小说的发展和宋代社会,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猪八戒",经考证这些都来自于小说《西游记》而不是杂剧《西游记》或其他,《金瓶梅词话》中还出现了一副对联及一句俗语,也极可能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小说《西游记》现存最早的刊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则受小说《西游记》影响的《金瓶梅词话》不太可能早于此年,由此可得出《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5.
对于《金瓶梅》是“集体创作”说的论证和阐发,以徐朔方先生用力最勤。一九八○年文章发表以后,一九八一年初续发了《<金瓶梅>成书补证》,不久前,又“以两篇旧为基础,加以完善、补充和适当的修订”,在《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发表了长文——《<金瓶梅>成书问题初探》,系统、详尽地论证了《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不是写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反封建反腐败的政治小说,也不是写新兴商人悲剧的经济小说。《金瓶梅》是一部性小说,是全方位揭示晚明社会性纵欲风气的性小说。它在中国性文化史上、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小说艺术发展史上、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浒后传》是文人独创型小说,它不再像世代累积型小说《水浒传》那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一味地以夸张手法来塑造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类型化草莽英雄,而是显示出文人特有的英雄观。具体说来,不再以夸饰笔法渲染英雄们的力与勇,而是侧重写其对生活的诗意追求。他们不再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那样不食人间烟火,排斥儿女之情,而是变得更有人情味,对女性和婚姻采取了欣然接纳的态度。同时,其中的女英雄的性别意识也开始复苏。这些在海外建国的英雄们不再夸示武功,而是笃信儒家礼制,推崇文治。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独特视角对《金瓶梅》作者的非“大名士”说、创作形态的世代累积型、版本源流的词话本源诸说散本及饮茶细节表现主题诸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破魔变》的作者是悟真,该变文的创作时间不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十世纪上半叶,而是公元887至890年之间。伯2187号《破魔变》的抄写时间是天福九年(944)十月初十日。斯3491号《破魔变》的抄写时间应晚于公元953年。通过探寻敦煌佛经变文抄写结构的规律,本文认为敦煌佛经变文的讲唱不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只由一个人讲唱,而是由多人明确分工进行讲唱。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不仅是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全书一百回,借《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为线索,描绘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和官商勾结、压榨穷人以及荒淫无耻的行径;作品对于社会底层的各种小人物和市井无赖,也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金瓶梅》的问世,对后世小说与文化的演变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和汉语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充满了重视个性,肯定人欲,无所顾忌地追求幸福快乐的新意识,并融纳儒、释、道思想,形成了以探讨人生为主体的思想结构。许建平在《〈金瓶梅〉》词话》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文章认为,《词话》既不是单纯地“说佛、说道、说理学”,也不是“全部地否定了儒家和佛教的道德观,既非政治小说,也并非没有表现理想,而是以晚明进步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财色追求、生命追求、道德追求、理  相似文献   

12.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代累积"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虽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更强调"民间艺人"或"说书艺人"乃至"出版商"的集体智慧,而对"四大奇书"之写定者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轻描淡写,对这些名著较之于民间创作表现出的巨大成就很少作出富有说服力的诠释;至于说<金瓶梅>是根据民间"词话"改编的,也未必符合民间长篇说唱文学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3.
李洵 《文教资料》2013,(31):152-154
李斗是清中叶重要的戏曲家、诗人。《奇酸记》是李斗现存两部传奇作品之一。该剧根据小说《金瓶梅》改编。分析《奇酸记》传奇中所体现出的佛道思想,并与《金瓶梅》小说进行比较,有利于理解李斗的人生观和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4.
关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旧说犹存,新说并起的热闹局面。各种说法归结起来,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力主《金瓶梅》是文人作家独创之作;另一类则推断《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就第一类来看,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主要有:朱星的“王世贞说”。《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贞,这本是旧说,但朱星在《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又重提此说。他首先从明末沈得符关于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和词话本上写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出发,划定三个界线:作者必须生活在嘉靖时期,必须有“大名士”的身份,必须和山东有渊源。然后用排中律去掉了有可能成为作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乐仲》中乐仲到南海寻母《续金瓶梅》中了空(即西门庆之子)到南海寻母(即西门庆之妻吴月娘)的描速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丑俊巴》中之潘金莲的形象也来自《续金瓶梅》,而不是《水浒传》或《金瓶梅?。而且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紫花和尚》中提到的丁野鹤,就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这表明蒲松龄是熟悉丁耀亢的。由此可推断蒲松龄在创作小说与戏曲时曾经借鉴过《续金瓶梅》。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金瓶梅》小说的现实主义思想给予褒评。本文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金瓶梅》小说采用“移花接木”的文学手法,把宋明两代的史事炒在一锅里,这只能造成混乱,令人糊涂,并导致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产生误解。因此,对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应当实事求是的评价。《金瓶梅》小说的“移花接木”式的现实主义应当指明其弊窦,无须赞颂。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是明代中后期横空出世的一部"奇书",是中国世情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作品中市井人物所讲的笑话,一方面折射出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金瓶梅词话》作为世情小说的本色。同时,它在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通俗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世代累积”而成的,在这些作品的成书过程中,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的,在不同时代经由多人不断修订而日益完善。其实,在这些“世代累积”型作品基本定型之后,这种文本开放性依然存在,这个阶段的文本开放则是藉由小说评点来实现的。小说评点者在评点过程中同时承担了文本创作者、文学鉴赏者和理论批评者三种角色,他们对于作品文字的增删修订、对作品主题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作品文学理论角度的进一步阐发,不仅使通俗小说在文本上逐渐成熟,而且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赋予了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可以说,小说评点不仅维持了小说在累积阶段所固有的文本上的开放性,还实现了读者接受领域的文本开放。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金瓶梅》小说的现实主义思想给予褒评。本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金瓶梅》小说采用“移花接木”的学手法,把宋明两代的史事炒在一锅里,这只能造成混乱,令人糊涂,并导致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产生误解。因此,对学的现实主义问题应当实事求是的评价。《金瓶梅》小说的“移花接木”式的现实主义应当指明其弊窦,无须赞倾。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金瓶梅》诞生于十六世纪末叶,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这部作品不仅以缜密细腻、宏丽铺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我国文人独立创作小说能力的日臻成熟,而且以丰富奇异的思想意蕴,成为我们民族审视自身发展历程的文化瑰宝。 《金瓶梅》历来以“奇”称胜。如作品一问世,马上即因能给人“奇快”和“惊喜”而迅速流布。入清,顺治刊本的《续金瓶梅》卷首,西湖钓叟序云:“今天下小说如林,独推三大奇书,曰《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