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理解是一种宝贵的学校道德教育资源。它通过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不断扩展师生的道德认识视野、丰富师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完善师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所展示的认知魅力为学校道德教育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它所孕育的情感体验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广阔的背景和基础,它所形成的道德智慧不断地促使人们向更新、更高的道德境界进发。  相似文献   

2.
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旨在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3.
将体验引进高校道德教育,源于它强调情境创设、师生互动,从而使大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真正实现自我教育。我们关注道德体验的生成策略、完善策略和升华策略,感兴趣于它是如何激发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欲望,如何引发他们道德情感的共鸣,在反思道德缺失的同时,如何激起道德升华。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旨在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人,体验教学获得了长足发展,课堂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融合性、德育的实效性都有所增  相似文献   

6.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对话道德教育模式凸显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自主建构,使得师生在对话交往中理解道德意义、关注价值生成、敞亮个体道德视界以实现精神共享。对话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为道德宽容、价值多元;倾听理解、自主建构;师生平等、价值共享。它的一般过程可分为话题生成、对话交往、价值理解、精神共享四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自由的道德氛围和价值空间,运用情感共鸣等策略,引导有效和谐的对话,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对话是理解道德要求的钥匙,对话使学校道德教育成为可能。对话在道德教育中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师生双方精神上的融合,通过“和而不同”的原则和多种形式,实现双方道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升华。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展开形式是多样化的,它主要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与超文本时话与自我时话等。  相似文献   

9.
目前,道德教育正经历着由重视外在形式向关注个体情感体验的方向发展。针对学校道德教育表浅化、孤立化、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动,学生情感体验不够,德育实效性差等特点,学校以德育途径、方法的深化研究作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通过亲身亲历,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外在行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0.
张欣 《文教资料》2007,(16):32-33
道德情感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不仅是大学生道德主观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心理结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针对目前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偏重道德认知教育、而轻视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教育的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全校师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指导、矫正和重塑的功能。然而在现实中,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还无形中发生着异化。回归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价值和内心情感体验,并进一步充实仪式活动的德育内涵,规范并创新仪式活动的德育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刘惊铎 《中国德育》2002,(3):20-21,27
既往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基本上是一种“知性论”的道德教育样式,因其“遗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和自然界,而丧失了其魅力源头。但它作为人类道德教育第一次解放的成果,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而今已失去其存在的土壤。回应这一挑战,必然要求道德教育走向第二次解放,即从概念化的道德理性王国走向生活世界和自然,构建道德体验范式。道德体验论主张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突出道德教育的关系性、实践性、活动性和情境性,促发人的切身体验。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体验中发展人的充满自由个性的德性。道德体验从实践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有两大有效途径,四个实施原则。有关实验学校的成功探索证明, 在道德体验中体验者感悟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3.
结合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谈了学校道德教育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如何通过情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要想成为直抵心灵的教育,就必须诉诸情感。作为人类的高级情感,道德情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主要通过移情机制发挥作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道德情感的生长角度来看,主体情动是道德情感生长的内在动力,情感共鸣是道德情感生长的基本遵循,主客体交互是道德情感生长的核心要义。立足于学校道德教育,结合道德情感的基本特质与生长机理,从道德学习材料、道德学习方式和道德学习氛围三个层面,道德情感的具体培育路径包括挖掘生活材料以增强情感体验,创建道德情境以培养移情能力,营造道德氛围以孕育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5.
胡晓菲 《文教资料》2020,(5):197-198,206
学校道德教育,在社会转型期面临考验和挑战。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基本都是学习。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道德发展。课程德育,就是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程德育,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从教育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突出强调一个“情”字,提倡道德教育要关心人的情感,要求道德主体从自己的内心体验,过渡到体贴对方的心情;强调道德主体“自德”精神和行为,对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规律出发,提出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好4个方面的文章。一是道德教育要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道德教育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三是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四是道德教育要强化实践体验。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取决于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情感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新取向。道德情感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核心;情感动力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起点;情感体验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过程;情绪、情感经验的积累是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学校道德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不断引导学生自主领会道德要求,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内化道德认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中介环节。道德实践活动,则是培养他们道德践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