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苏轼早年对《庄子》的崇尚,屡次遭贬,坎坷波折的人生境遇下,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欣赏和借鉴,无不向世人昭示着庄子齐万物、一死生,委顺自然的人生哲学深刻影响了苏轼谪居时期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的形成。苏轼谪居时期所表现出的随缘放旷的乐观精神,任性逍遥、心闲意适的生活态度,足以表明苏轼此时已经超越了物质因素与生活形迹的束缚和影响,由思想到行动都达到了委顺自然,随遇而安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自然率真”是庄子审美思想的神髓,也是苏轼文艺观的核心。通过对庄子关学思想与苏轼文艺观的比照与分析,由“原天地之关”与“随物赋形”,“法天贵真”与“天工与清新”,“万物与我为一”与“身与竹化”,“技道相通”与“技道两进”几方面深入探讨,不难发现苏轼文艺观对庄子“自然率真”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佛禅的独到体会,使苏轼逐渐形成他独具特色的随遇而安、旷达自适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因“乌台诗案”之人生转折得以强化,黄州时期正式出露形成,岭海时期全面深化。苏轼旷达自适的个性在各时期均有多样化的表述方式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赤壁赋》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课文,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从苏轼独特的处世哲学出发,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的对人生、自然与时空的思考,进而拓展深度教学,体会苏轼旷达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7.
嵇康“意足”、“任心”、“优游”的玄学个性,返归“自然”、心与道冥的人生追求,反映于他的诗文,则以“真”、“情”为根本,或清远超拔,或率真旷达,或思慎辨明,或困惑而徘徊……他把庄子的理想境界人间化,把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演绎了与严酷现实对立的悲剧。他虽常以玄理入诗,却无意于诗的玄化。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从艺术哲学的角度,通过对苏轼散创伤态度,艺术风格与人格追求的论述,展示了苏轼散有补于世、自然天成、闲适旷达和追求完美人格的化品格,同时,也展示了作的复杂心态与卓荦不群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分析了苏轼诗词“旷达”风格,展示了苏轼诗词“狂放不羁,俊逸豪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超然物外,闲适优游”和“胸无芥蒂,同化自然”的艺术特点,揭示了苏轼诗词“旷达”的原因,即:“得吾心”于“庄子”和“不入时宜”。  相似文献   

11.
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尺牍书法以短小、富有韵味而受历代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他的尺牍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作品所呈现的特点是平淡质朴、天真烂漫、萧散简远而富于个性。本文试以他的尺牍书法为线,研究其尺牍书法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的田园诗不仅向世人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社会现实和诗人自我,更使人体味到他求真尚质的可贵精神。他的田园诗自成一家,运用白描手法将强烈的爱国精神与闲适的田园生活融为一体,风格平淡、语言真挚。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诗文之"奇趣"主要在"理趣"、"雅趣"、"谐趣"以及"境与意会"等方面。"理趣"之形成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表现为尚论、尚理、尚意;"雅趣"即"以俗为雅",一方面提升了宋代文学的品位,一方面又使文学得到普及;"谐趣"即幽默,是苏轼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又是他的一种艺术趣味;"境与意会"主要表现了苏轼对意境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黎简是清代中叶顺德文艺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位杰出人物,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尤以风格独特的诗歌见长。通过分析他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尝试探索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他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以及在穷困潦倒的生活环境下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创作态度论和创作思维论是苏轼文艺创作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态度论方面,他从坚持个性独立出发,坚持自由创作;他还提出自成一家,标举创新精神。创作思维论方面,他的"静空"观、"游于物外"、灵感论等观点中,包孕着很多有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佛教     
本文从分析禅宗在宋代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入手 ,阐述佛教对苏轼人生观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佛教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穷达如一、随缘自适和乐天知命等三个方面 ,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从思想主题、创作态度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就诗人情怀而言,孟浩然"壮逸"诗的典范不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而是《自洛之越》《寻天台山》。他的《采樵作》《万山潭》《九日于龙沙寄刘大?虚》,表现了淡泊自足而又豪迈潇洒的情怀,既冲淡又壮逸,无论在他自己的诗歌中,还是在盛唐诗坛,亦或是在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和不容忽视的价值。这些诗表现了孟浩然独特的超越体验,在庄玄和佛禅之外别开新境,使山水田园诗人笔下较为暗淡的人生归宿问题具备了敞亮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美学文艺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庄子论道有如老子,崇尚自然无为是他哲学的核心。“自然”批评论是以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作为背景,以天道论人道,用自然眼光去广泛考察人生处世方式和态度,主张自然、自由、朴素的人生理想,要求“法天贵真”。这对审美和艺术有着深刻的启发,在审美和艺术上反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达到“天乐”、“天籁”。“自然”批评论,高扬艺术创作主体自由的心境,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艺术风格论和各艺术门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处于东汉晚叶的文学家蔡邕受到社会形势特别是辞赋创作实际的影响,通过创作和理论引导把辞赋从经学控制中抽离出来,使之不再担任"匡国理政"的重任,而更多的走向个体人生,走向世俗情感,走向"聊以游意",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蔡邕对辞赋的创作肯定态度、对辞赋审美愉悦功能的肯定、从艺术层面的分类以及内容上情怀的抒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对东汉晚叶以及建安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及文艺创作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其思想嬗变为儒道释相结合并以道释思想为主导思想特征。嬗变的原因主要是时代文化的熏染和个人仕宦经历的助推两个方面,嬗变的表现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袁征。这种嬗变使他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最高思想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