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2.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3.
《孺子歌图》(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是由美国传教士何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所收录并翻译的中国童谣集。通过对其内容取舍、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可窥见其收录者的中国观——积极正面,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除此之外,通过对其同期海外传播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在海外引起了多国学者的共鸣。文章以期通过对"他者"视角下的中华文化的研究,予以当今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称他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认为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钱穆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与他治学的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严谨踏实的治学方法和思想态度是他学术成就的根基所在。钱穆先生对于做学问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感悟,他也将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总结出来传授给后人,从他一系列的治学和论学文章中,可以学习到很多做学问的方法与思想。  相似文献   

5.
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实秋在现代中国不同于鲁迅、梁漱溟等将中西文化看成是异质性的文化 ,而是与胡适、郭沫若等人一样 ,认为中西文化可以相互认同。他以西方的古典的与浪漫的概念 ,来沟通中国的儒家与道家的文化与文学 ,并且认为应该以古典的与儒家的文化来抵制浪漫的与道家的文化。尽管梁实秋在许多方面以西方的观念为价值准绳 ,但他终究是穿着西装的孔夫子。  相似文献   

6.
基因同异创化论新文化观提出:文化是特定基因群体以基因延续机会和相关资源分配为核心的功能性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持民族基因繁衍方面较为成功。中国近代以来的婚姻生育制度发生重大改变,国家政权介入个体生活的能力强化,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有利有弊,值得高度正视。  相似文献   

7.
解释者突出文本的某种意义,正是其前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视域的聚焦。著名学者徐复观对司马迁《史记》的突出解释是:学术文化是在政治的上位,人类不能托命于政治,但可以托命于学术文化,《史记》可以说是以文化为骨干之史。徐先生所突出的内容,是与他本人的时代经验、思想倾向和人生遭遇密切关联的。徐先生铭记其师熊十力之言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而对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怀有一种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立志通过救中国文化来救中国。徐先生的人生之路是由尝试政治开始而最终归向学术,学术是他的立足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大力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从劳伦斯·韦努蒂"异化论"的视角,参考美国学者尤金·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和定义,分别从生态、物质、宗教、社会、语言文化五方面,以实例的形式对比分析鲁迅作品《呐喊》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日译策略。可以发现,日本虽然与中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但井上红梅译本似乎并不能很好地传达鲁迅原作的内涵,甚至有歪曲、误解的成分。而欧美文化虽然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却在译文中能表现出理解之通透,更能让读者心领神会,也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的提出不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更有助于中国人民树立起文化自觉和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及积极践行,是保持国家及民族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具有丰富内涵的文明底蕴是文化自信的深刻思想根基,在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急速发展的浪潮之时,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一 简宛出生于40年代,60年代大学毕业,从小生长在台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氛极浓的家庭里,打下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根基;姊妹七人中她是长女,又以中国文化示教于弟妹们;在大学里她学的是中国史地,这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最浓的学科。这一切使她自幼年到大学毕业,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里浸泡成长。中国文化既是她成长的营养,也是她人生的基石,更是她事业上追寻和探索的目标。她在人生和事业的途程中,处处显示出的强烈的爱民族爱祖国和对中华文化表现出的自豪感,都足以抗拒任何外国文化毒菌的诱惑和浸湿,她身上具有很强的中华文化精神免疫力。因而,虽然她长期生活和活动在美国的花花世界中,但对她来说不是西化,而是化西,或者是中西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融合的问题。深知她的齐邦缓教授在给她的散文集《欧游心影》作的序中,就一眼洞察玄机。她写道:“在报上看到简宛的欧洲游记时,我就又清晰地看到她举着她热爱的中国文化尺,在丈量异域的成就。这种处处都转念深思的态度我已经认识了二十年。”作家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体验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和判别生活。因而我们在了解和研究一个作家时,看到她怎样去评判生活,比看到她反映了哪些生活,或许更为深刻、更为重要。我们在简宛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  相似文献   

11.
“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桐川1997年12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与《中国文化研究》杂志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联合举办了“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首都主要高校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李学勤、曹道衡、褚斌杰、聂石...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中国"这一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一批马来西亚华侨生,第一次被成功地运用于学术之功当推韦政通,将其发扬光大并成功运用于学术实践的系傅伟勋,杜维明则是"文化中国"论说在英语世界的弘扬、宣传者,张岱年、方克立等一批学者则是"文化中国"理念在国内学界的提倡者。我们应该利用"文化中国"理念做足文章,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3.
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中引述了博尔赫斯曾提到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动物分类,并由此开始了他全新的哲学思考.中国学者对此做了不少论述和阐释,但思考一般都是从中西差异的角度切入,对福柯持一种批评态度.比如认为福柯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强调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忽略了文化的普遍性和可交流性,把中国视为与西方全然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结着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在文化的长河中独树一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要求,为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在国新办对外推广局的指导下,由五洲传播中心牵头发起"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将外国体验者"请进来"体验和分享中华文化,采用视频拍摄、主题活动、影视项目、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借助国内外全媒体传播平台,带领全球观众深入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风物、社会风俗、建设成就、科技创新和民族文化图景。"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不仅促进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展现中华文化深远影响与价值,更是对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真实呈现。  相似文献   

16.
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广大读者都会有的共同感觉。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金庸武侠小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  相似文献   

17.
林丹 《文化学刊》2013,(1):114-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一种生产力,又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创新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精神,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精神,具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核心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包括文化产业化、文化多元化、文化自觉化等。基于此,新时期推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措施包括明确目标受众,实施与目标受众有效沟通战略;塑造国家品牌文化,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战略;形成系统完整的制度环境,实施整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战略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化概念在二十世纪经历了污名化,原因在于儒学自身的窄化和固化、西方现代文明的反衬和批判者整体性的历史视野等。教化在当代社会的缺失已经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社会的混乱和无序、道德的滑坡、生命的异化、民族精神的晦暗等。反思性教化观是针对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和文化建构的特殊性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既发挥人文学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关切作用,又扬弃传统教化观的独断品格。反思性教化观的实践需要学者的理论建构,转变政府的引导方式和调整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斗禾 《文化交流》2010,(5):39-41
孙建江是一位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我读过他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童话艺术空间论》《文化的启蒙与传承》等专著。初识孙建江给我以平和沉稳却不乏儒雅的印象。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他是一员有追求有建树的骁将,然而他的创作成果也很丰硕。其实他早在10多年前就出版了《雨雨寓言集》。  相似文献   

20.
杨宪益辛勤翻译诗作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外文书店,在众多的中国文化名著英译本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译者杨宪益、戴乃迭的名字。 这对夫妇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精品译成英文传向世界;又把一些重要的世界名著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他们为促进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杨宪益先生在中国文坛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饱学学者,而且还是一位被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他的童年生活、求学经历、异国婚姻乃至把酒当茶、随口赋诗等等都有许多可称道的故事。人们一提起杨宪益,自然会联想到他在外文翻译和外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成就以及被誉为“酒仙”的美名,因为这是构成杨宪益形象密不可分的两项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