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图腾形成于原始时期,种类丰富,不同的图腾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虎被喻为百兽之王,是强壮和权利的象征,因此虎被彝族奉为圣物、奉为祖先。彝族人将老虎作为民族图腾起源于最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的认识,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意识,并通过对生命意识的认知不断生成自然崇拜。这种崇拜的形式表现在彝族将虎图腾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和服饰设计中,形成图腾崇拜背后深厚的文化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2.
说"石"     
石 ,就是石头。炎黄子孙对它特别钟情 ,甚至有些崇拜 !远古流传下来的著名神话女娲补天就说到了石头。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塌下来一大块。人类的祖先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先民认为天是石头的 ,可能因为天上有时往地下掉石头 (陨石 )。陨石较早的有名的记载便是“陨石于宋五”了。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 ,有三部谈到了石头 ,其中两部还以石头做了小说的主人公。举世闻名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主人公贾宝玉就是一块“无材补天 ,幻形入世”的石头。这是女娲补天剩下来的一块。一部《红楼梦》就是这块石头的“传奇”,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美国批评家魏伯·司各特将图腾批评引入了西方文学批评界。半个世纪以来,图腾批评的实践反过来大大促进了创作方面的象征密码热,新神话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在我国从“龙的传人”到“熊的传人”的说辞背后促使我们重新理解中国文化之根的多元性构成及复杂流变的历史脉络,然而图腾批评的是非曲直尚待进一步总结商榷。  相似文献   

4.
王嘉宸 《文化学刊》2023,(9):169-172
鄂温克民族图腾艺术是鄂温克人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也是鄂温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鄂温克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逐渐转变为对图腾的信仰,并对图腾进行了神圣化、艺术化处理。图腾不仅是鄂温克民族最原始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是最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化符号。鄂温克民族图腾艺术以生活为基础,在艺术中融入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在鄂温克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大自然给予了鄂温克人生命和生活,在与自然不断磨合中自然也赋予了鄂温克人美的本质,而图腾艺术则是用原始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将这种本质表现出来。因此,图腾艺术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5.
启道是女娲伏羲敬天悯物的造化,体道是中华先民与生俱来的禀赋,盘道是华夏诸族慎终追远的反问,原道是炎黄子孙牵系命运的商兑。“启”、“体”、“盘”、“原”构成了中华先民天人互动式的道学问;“化”、“赋”、“问”、“兑”体现出华夏传统美丑兼审中的道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与道俱化的文律,也是审道一族化解美丑的韵致。  相似文献   

6.
徐今 《文化学刊》2009,(4):108-111
本文对“隻”类字进行了多角度观察,以加强对殷商鸟文化的认识。主要认识有三:其一,“隻”类字反映了殷商先民捕食鸟类的活动,有违图腾禁忌,故而推测殷商时期可能并不存在玄鸟图腾。其二,获取义由从又从鸟的“隻”而非其他的动植物来构形,说明鸟对殷商人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奥秘可能在于鸟类产卵孵化的生殖过程与能力。“隻”、“得”、“取”同处获取义语义场,说明各自包含的文化意象在殷商人的生活中大抵处于同等的地位。其三.“佳”和“鸟”的重要不同不在外形而在功能,“鸟”比“隹”更具神力,是自然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牛河梁女神像①嫘祖先蚕娲补天②,神坛石冢气森然。此身应是东王母,八骏风驰向日边③。①牛河梁在辽宁省朝阳市之凌源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大型泥塑女神像为,先民母性崇拜之偶像。②嫘(le祖)í:传说黄帝的妻子,发明养蚕。女娲(w)ā: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她炼五色石补,天之裂  相似文献   

8.
"牛耕沃野留祥去,虎越青山送福来".在人们心中,虎一直是百兽之王,人类祖先与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300万年.中华虎文化源远流长,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是中华文化中被崇拜的生肖代表,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无畏的精神追求.壬寅年,从天干地支来说,寓意着万物生长的转折之年.在民间方言中,"虎"与"福"谐音,无论是"除夕画...  相似文献   

9.
一释题我们首先对“林伽”作一说明。“林伽”是Linga的音译,意即男性生殖器。它是印度教三大派之一的湿婆教性力派(SaivaSākta)所崇拜的主神湿婆形象的象征。本文认为原始社会初民所创造的生殖崇拜文化具有原型意义。人类精神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诸如...  相似文献   

10.
在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了录像回放与典型动作截图分析、原始身体动作文化符号归纳与解释等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分析法,全面分析了纳西族摩梭达巴舞蹈身体动作文化符号的文化意蕴、动作形态;同时,以达巴舞蹈为中介初步分析了早期自然崇拜、晚期自然崇拜及鬼神崇拜时期原始宗教舞蹈与原始身体动作互为发展的内在关系,为原始身体文化起源研究积累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原始文化价值的类比性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文化古城天水,古称“成 纪”,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得名。 据载,“伏羲生于成纪”。1978年, 在天水市泰安县大地湾一带发掘出人 类原始文化遗址,证明这是一处距今 8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 附近的女娲祠、羲皇故里的砖刻、牌 坊、白蛇匾等遗迹证明.伏羲时代是 一段失却多年却又真实可信的中国上 古史。天水也据此被认为是中华民族 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闻化 《文化交流》2003,(5):38-39
西湖天地是怀旧的,又是时尚的。 西湖天地是优雅的,又是激情的。 坐落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天地,是香港瑞安集团在上海成功创办的上海新天地之“姐妹篇”。在设计者伍德眼中,杭州那西湖天地之“天”即天然美景,“地”即杭州历史文化的积淀。因为在西湖天地周围,有宋美龄故居、中国美院、杭州碑林、恒庐、潘天寿故居、古老城墙、胡庆余堂鹿场遗迹、荷花池头等等,可谓历史根基深厚,文化氛围浓郁。  相似文献   

13.
太极图是与先天《易》伴生的配经之图,毁于秦火,而古文“风”字证明了它的真实性。太极图的初形是伏羲氏图腾,伏羲氏图腾以盘旋相逐的双蜥蜴为象,后来盘旋双蜥蜴就成了盘旋双龙。伏羲氏以蜥蜴为图腾,所以伏羲氏的经典被命名为“易”(蜥蜴)。  相似文献   

14.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5.
论南宋相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党与相党之争是南宋政治的重要表现形态 ,也是“宋代相权强化 ,帝皇愈加象征化”的突出标志 ;而“君子有党论”和“惟恐其党不众而无与共图天下之事” ,则是南宋相党在观念意识上的表现 ,也是“宋学”思想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导致南宋相党的盛行与相党之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一是主战与主和之争 ,一是学术之争。南宋相党以群体的合力共振 ,在客体上改变了君主独裁的政局 ,但在主体上却具有鲜明的封闭性、排他性的文化性格 ,在政治实践中又“好己之同”、“恶人之异” ,明显地表现出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政治品格 ,所以相党的活动既对政治又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的山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这里不仅是“三皇”(唐尧、虞舜、夏禹)的帝都(平阳、蒲坂、安邑)所在,而且还有“女娲陵”、“人祖山”、“炎帝陵”、“稷王山”等多位中华民族伟大先祖人物的活动遗迹。甚至“中国”...  相似文献   

17.
夏历  刘芳 《文化学刊》2011,(5):104-106
本文以近十年(2001—2010)产生的汉语新兴族词为研究背景,从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裸X”、“被X”、“X控”、“X党”四组族词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语新兴族词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汉语新兴族词在产生与发展中,批量复制生产,颠覆、解构原有词语的语义内涵,对已有词语变异使用,使词语含义具有多元性、不确定性等,都展现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中国文学理论 ,2 0世纪“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冷遇后 ,在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就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90年代 ,传统文化似乎迎来又一届‘青春’。”① 自 1 996年西安的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研讨会开过之后 ,赞同与反对的声音都出现不少 ,就我耳闻目见所及 ,怀疑或反对的声音里 ,提出不少古代文论向现代转换的难题 ,确是值得深入思考 ;但有一个声音 ,使我很惊讶 :在我看来 ,“现代转换”也好 ,“失语”也好 ,都是一种漠视传统的“无根心态”的表述 ,是一种崇拜西学的“殖民心态”的显露。②若依此反推 ,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继续被“冷遇…  相似文献   

19.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品牌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脱离了文化的品牌,只是一具空壳,品牌是商业社会的图腾,品牌之所以被人们所信仰,就是因为品牌所象征的意义和文化.品牌,因文化而深邃;品牌,因文化而灵动.品牌文化,是企业决战市场的终极武器.  相似文献   

20.
“光棍”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像,社会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一定的语言,忠实地记录着、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近几年,随着“光棍节”的流行,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步产生了一批与“光棍节”密切相关、富有鲜明特色的“光棍”族新词。这些“光棍”族新词的出现,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