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看成有普遍性的模型,可适用于儒、释、道。"一心开二门"亦可罩及佛教科学知识论,牟宗三认为"遍计所执亦有相当谛性"。牟宗三作为儒家本位者,故学界重视其"良知坎陷"说,而对其在佛教开出科学的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类实践所唯之心不必只是道德的。若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著,即有"明的无明"。在牟宗三判教思想下,鉴别佛教诸宗对保有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般若有"荡相遣执"之妙用,可扫除"定势"对知识生成的障碍,有益于学习迁移。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作为现象的科学知识亦可以有康德物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慧 《中国文化研究》2006,14(4):138-147
弥勒与弥陀信仰是整个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派别,二者均产生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弥勒及其兜率天净土思想起源得更早一些,可能在原始大乘时期。从语源和语义考察,二者都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文化原型。佛陀造像兴起之时,弥勒造像亦随之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印度、东北波斯、中亚及西域地区;而弥陀造像4世纪前无见于上述地区,4世纪以后却在中土兴盛起来。汉译佛典中专门宣讲弥陀及其西方净土的经典似比专门宣讲弥勒兜率净土的经典成熟得要早,两晋以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金刚经》是佛教中一部影响极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其中心思想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无住生心"。它以中道"空"观为哲学基础,希望世人以"金刚"般锐利的智慧破除对于一切事物的执着,即无住于相、无住于尘、无住于空,进而达到"无上正觉"的菩提之心、清净之心与利他之心,亦佛心。"无住生心"对于现实生活也蕴涵了丰富的现实的人文意义。即不执于生活琐碎,摆脱物欲困扰,拒绝虚无,成为独立自主之人。"无住生心"为当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法。  相似文献   

4.
礼仪与文体     
中国文学中有许多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此种文体的类别众多,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此种文体既因礼仪而产生,则会受到该礼仪之性质和气氛的制约,容易形成固定的形式与内容,不易彰显文学趣味;但若有大文豪突破固定形式与内容,亦能创造出杰出作品。唯一当该礼仪在社会上衰亡,其相应产生之文体亦必随之衰亡。  相似文献   

5.
心是本体,一切皆由心生,只有尽心知性涵养本心,才能心以成性,尽心成仁。但性毕竟无形影,只是心中之理,唯有求理于心才能觉识本心。况心性本净,心性本觉,常常须默然反己直指本心,唯通过独化与自悟才能通达心灵的玄冥之境,做到天人合一。若专注于文字或外物,只能迷头认影,丢失真我。  相似文献   

6.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的禅法是奠立在什么思想原则上的?指导禅宗修持实践的理论要旨是什么?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论证,说明心性论是掸宗的理论要旨。 一 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是坐禅。禅宗又因主张“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而称佛心宗。“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意思是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子弟,以佛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叫做传佛心印。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禅宗的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三论宗吉藏也有“不立文字”的说法,而“教外别传”却是唐代中期以后禅宗的特色。“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深究、彻见心性本源,从而成  相似文献   

7.
《春秋》与"王道"向来专属孔子与孟子,发展成为中国经学的核心意识。东汉以后,经学上"古"、"今"的流派意识逐渐专断学术,《三传》之传习者虽各持门户之见,但无不是割裂"王道"与《春秋》的大体,各自逆溯孔子的心事。而"王道"的观念,动必专属《孟子》,推衍为东亚治国观念的理想。唯专门之学日甚,"专属"的思维定势,遮断一切实相,《春秋》与"王道"支离,其弊既深且巨。因此,反求真实的历史,势不能不破"专属"《春秋》于孔子之蔽,而解一尊"王道"于孟子之惑。  相似文献   

8.
礼教是什么?是"吃人"的制度,还是一种文明进步?本文认为,礼教是超越宗教文明,以道设教所发展出来的高级阶段文明,是教仁义礼智之教,圣人教化天下的人性教典,是一套完备的政治礼仪制度。几千年来的盛衰治乱,西方从来没离开过宗教,中国从来没离开过礼教:礼教兴,则天下治;礼教废,则天下乱;无礼教,则无以为治。近现代中国虽引入了西方科教文明,然由于它在知识论和价值论上存在着两大坎陷,不但没有建立起现代文明与法则秩序,反而带来生态与精神两大危机,及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9.
艾珺 《文化学刊》2010,(5):187-188
"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兼藏书家陈■的一方藏书铭印。清叶德辉(公元1864年-1927年《)书林清话》卷十《藏书家印记之语》云:藏书与藏法书名画不同,子孙能读,贻之;不能读,则及身而散之,亦人生大快意事,此吾生平所持论也。昔宋穆参军修,  相似文献   

10.
上期内容:木材加工厂有了一些起色,当地人嫉妒起来,隔三差五地停电,让厂子停产。燕妮空着两手去找了市里供电局领导,却碰了一鼻子灰.回来时差一点被汽车撞伤。青树明白:人生是很苦的,若现在不苦,以后就会更苦。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成功的一天。  相似文献   

11.
草族存真     
正艾与爱能够记得住、想得起来,视如至亲的草族,大概是艾了。生在自然环境的这蒿草,虽说亚洲外邦和欧洲也有它的生身地,可最得我国涵养。我们对它感情,世界无地可比。认识得早,人民受益大,喜爱程度深,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基因,早早喧腾于纵贯南北的沿袭里。  相似文献   

12.
有豺的日子     
豺,又叫豺狼,古时也叫红狼。动物里能与狼字沾亲带故的,差不多都爱上人家去偷点什么摸点什么。不是吗,那专偷鸡摸鸭的黄鼬,就也带个狼字:黄鼠狼。《医林纂要》中说豺肉:“补虚劳,攻坚积,长气力,消骨鲠。”还说“昔人谓豺肉不堪食,令人瘦。然山中人腊之为良药,病久虚赢,稍食此则神气顿足,骨力顿强;若食伤、肉伤、坚积者,煎腊服之即消,且不损真气,是则昔人之言,亦多有未尽矣。”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中国例外论"产生的背景对"中国例外论"的讨论要在客观中立的基础上展开,即"例外"并不带有价值判断。但凡讨论"例外"的事物,必须承认存在另一个与之对应的概念——"常规"或"普适"(普世),"中国例外论"亦是如此。一般而言,"中国例外论"有"国内发展模式"和"对外战略"两个分析视角,本文重点讨论"中国例外论"中的对外战略问题。(一)古代中国的"普世"与当下"中国例外论"观点相反,古代中国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14.
正想来羲之当时是有些微醺了,蚕茧纸,鼠须笔,乘兴挥洒,一气呵成,仿佛有神助。所以《兰亭序》无论文辞还是行书,俱浑然天成、随意自然。据说羲之醒来再想重新书写,竟不可得当时之神韵。一《兰亭序》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这件书法神品的作者王羲之,则是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东晋时代一位北方南迁世家子弟在江南青山绿水之间创造出来的艺术上品。王羲之的《兰亭序》,也不止是书法史上的杰作,在文学史上也是承先启后,更传递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意义。先录其文:  相似文献   

15.
祁志浩 《文化学刊》2012,(6):177-180
"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长期备受瞩目的重大课题之一。其成说既久,流变有加,影响不可谓不深。但回顾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如李华瑞教授在《"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一文中所说:"中国学界认识唐宋之际社会变动甚早.更不乏真知灼见。但始终没有从范式的角度特别关注唐宋的社会变革,即便有也是从五个社会形态理论出发把宋代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加以认识”。《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纲》)则恰是针对学术界的此种不足,试图从理论范式的角度给唐宋变革以全新的解释,可谓是一部极富张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网络舆论呈现的重心。对于涉军舆情而言,尽管"三微一端"平台之间尚未完全打通,但微信无疑已成为涉军信息的主要承载平台之一。若分别以"解放军"、"军队"、"军人"、"军事"在新媒体指数平台上进行"公众号"搜索,经不完全统计,发布涉军信息的公众账号数量已有约250个。其中既包括由传统媒体、军迷论坛开设的公众账号,亦有民间个人开设的公众账号。但是  相似文献   

17.
汉医学经典的受孕机制论建基于《灵枢》的两个条文。一条说生命来源是精,两精相搏叫做神;另一条说两神相搏,合成之物叫做精。明显地,这两条文义上彼此取消。稽诸马王堆汉墓帛书至唐代传世文献,惟头一条符合文献及思想实际,而从无“搏神”概念;至于受孕机制,是两精相抟,而不是相搏。抟精在帛书原是男子单方面积聚、保持生命力,到《灵枢》则用为男女构精的意义,是“抟生论”;到杨上善则引佛教关于神(中有、中阴)的“投生论”以解经,受孕思想慢慢改变。这样就澄清了汉医学早期受孕机制思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皆离不开它们文化本原最高存在,离不开它们的安身立命之教,总是从那里引出理想、信仰、信念、伦理、道德及精神世界存在,并以此为内在的目的论,寻求历史发展道路,不断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创新的。本文认为,以天道为本体的礼教文明,不仅是中国经济创新的大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而且是它也为经济创新提供最为根本的动力、广大悉备的知识体系及最高价值判断。创新思维,终究是文化思维;经济创新,终究是文化创新。因此,经济创新,在于文化创新,在于本原处提出创新;一切没文化创新,离开本原的创新,不过是功利之求的胡乱折腾!现在西方已经抛弃由新教伦理发展起来的原始资本主义精神,走向了帝国战争、杀戮、掠夺之路,造成了整个价值体系崩溃。实证科学虽然异军突起,统治、霸占了整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然它的"两个坎陷",则造成了人类精神大厦坍塌,及伦理道德难以挽回的颓势。挽此颓势,必须回到礼教文明的天道本原,回到它的宇宙原理,及生化人类万物的大法则,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为最高教理,从重新教化人心人性做起,并从其最高源头处,提出社会经济法则,创新社会经济体系,建立法则秩序,开出新的文化历史局面。  相似文献   

20.
韩愈生前大概是不喜欢别人称颂他的某些文章的。别人说一分好,他感到一分惭愧;说十分好,他感到十分惭愧,所谓“小好小惭,大好大惭”。为什么呢?原来他另有一番心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提出之后,世代称颂,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乐道不衰。韩愈若地下有知,对此是会深感不安的。 古人把立言当作三不朽之一,曹丕把写文章看得比命还重。他说年命有时而尽,但若有几篇文章传世,作者就成为不朽之人了。一篇《典论·论文》把这层意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其实这只是一方面的情形。另一方面的情形是:作家写文章,旨在使他所写的内容很快成为历史陈迹,即使其速朽,连同写成的文章在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所由出现的《马说》就属于后者。遗憾的是,韩愈欲求其速朽而不可能;更遗憾的是,千百年后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