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语文知识》93年6期37页程瑞君先生的《成语词义辨析二则》对许多辞书将“沧海一粟”的“粟”字解释为“小米”有异议。他认为沧海不是桑田,不长谷子,又在某些字典、词典上“粟”字都有“沙”的义项,故“沧海一粟”的“粟”应解释为“沙”。笔者深感此文理由充分,“粟”作“沙”来讲也未尝不可。但是此成语源于苏轼的《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蜉蝣是夏秋之际水中的一种昆虫,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入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4页注释18是这样解释“渺沧海之一粟”句的:“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二)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页对“渺沧海之一粟”句及“粟”字均未作解释。(三)《古…  相似文献   

3.
刘书龙 《甘肃教育》2011,(20):81-81
“沧海一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比喻非常渺小。这一成语源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语。那么,该成语中的“粟”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工具书都把“沧海一粟”中的“粟”字解释为“谷子”或“米粒”,  相似文献   

4.
最新出版使用的中师《现代汉语知识》(1999年版)中第一章第三节“韵母”部分,笔者认为有三处很值得商榷。第一处:“韵头常常介于声母和韵母之间,所以叫介音或介母。”(见教材50页)这个说法似乎告诉我们:韵头是独立于韵母之外的另一个独立成分。而我们知道韵母可以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头是韵母的一个组成部分。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85  相似文献   

5.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的古代艺术》(2009年版第31页)一课有一道思考题:“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问: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9年版第75页)的答案提示是:“人类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也反映了人们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笔者以为,该题目及答案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海涛 《现代语文》2007,(4):116-116
爆料:(方言)动词,发表令人感到意外或吃惊的新闻、消息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把“爆料”列为新增词语,2002年增补本未收录,2003年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未收录“爆料”一词。看来“爆料”是近两年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芜崧 《学语文》2006,(5):40-40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在谈到语素时说:“‘蝴蝶’只是一个语素。‘蝶’在别的组合如‘粉蝶、彩蝶’中仍是一个语素。”(248页)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195页)、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191页,中央电大出版社,1996年)等几套有影响的高校汉语教材都持相同的观点。然而,王艾录先生对此提出质疑:“承认‘蝴蝶’是语素,同时承认‘蝶’也是语素,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的。至于说‘蝶’在甲词里语素,在乙词里不是语素,这恐怕在汉语研究史上是没有过的,所以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8.
韩娟 《语文知识》2005,(9):26-26
许正元主编《常见错读错写错用字词词典》第37页对“乘人之危”的解释是:“乘:利用,凭借。指利用他人危难之时,进行要挟、打击或陷害。不能写作趁人之危。”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汉语大词典》和《汉语成语大词典》都收录了“乘人之危”和“趁人之危”。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使用“趁人之危”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诗歌十分重视押韵,俗语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就指出了这个情况。但是,究竟什么是押韵呢?且看以下几个定义:①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也作“压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8页。)②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③诗的押韵就是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同一个韵母的字。(…  相似文献   

10.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  相似文献   

11.
“取缔无照商贩”,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1128页)对词条“取缔”释义时所举例子。  相似文献   

12.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和增订二版237页、250页)中有这样两个例句: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②嘿嘿,秘书长,你高兴得太早了吧,你看,我这儿还埋伏着一个车哪!将!秘书长!从全局来看,你输了,你完了,你交枪吧!这两个例句的确都曾经是“经典性”的例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  相似文献   

13.
1、“孝文王、庄襄王”的注释称“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208页),不知采何说?据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说“孝文王名柱,昭襄王子,在位一年(公元前250)(85页)”,《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亦载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辛亥年)。我认为当采是说,明确注为“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也足以说明其“享国之日浅”了。  相似文献   

14.
应学凤 《学语文》2007,(4):47-47
"风向标"原为一种测定风向的工具,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409页)把"风向标"解释为:"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汉语大词典》中"风向标"的释义跟《现代汉语词典》相似,为"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  相似文献   

15.
“双赢”是近年来广泛使用、流行的一个新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入了这个词,对该词的释义是:双方都能得益。《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也都收入了这个新词。这说明“双赢”一词已得到社会和语言专家的双向认可,稳稳地进入了汉语词汇的大家庭。但“双  相似文献   

16.
“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一般解释为: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形容渺小。我总感觉这样解释不准确。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很明显是个偏正词组,“大海”是“粟”的定语,与“粟”是领属关系,也就是说“粟”是“大海”里所有的。根据习惯的解释,就是“小米”是“大海”所有的。但大海哪来的小米呢 ?实在令人费解。这里的“粟”究竟指何物 ?我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几种工具书里,查到了“粟”字的义项中,都有一个可指作“沙”的义项,例如:   又沙谓之粟。《山海经》: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注 ]细丹沙如粟也。 …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第846页对“买”一词的释义是:①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②(Mǎi)姓。这样的释义是不够全面系统的。准确而全面是词释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所列义项能够涵盖该词条  相似文献   

19.
说“打造”     
龙玫  罗耀华 《语文知识》2003,(11):16-17
“打造”是近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互联网站上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该词早在宋代就有了,现如今却是“旧瓶装新酒”,有了一些新义。根据袁宾、段晓华等编著的《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60页)记载: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我们采用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在讨论复句问题时,教材里把无条件复句的格式描述为:“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还)B。”并且指出:“无条件关联词语要成对使用”。所举的例子是:无论什么时候到站,都有人热情接待。不管谁来,他都按制度办事。(下册159页) 备课过程中,为了联系实际,看了一些文学作品,碰到了一个问题:无条件关联词语是不是一定“要成对使用”?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看,不是完全这样。比如: (1)书记.你多担待,不管怎么样,我不能冲着你。(叶明山《富人邻居》,《白花洲》1998年第2期第4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