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以和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传统养生学基本理论时,学术界有“以动养生”、“以静养生”两种观点曾引起广泛的讨论。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未能概括和全面反映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实际。其实,历代各派养生家在“和”这一意义上达到了共同的看法。本文以具体的事实论证:“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学者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将"五行"与"五方、五色、五官、五脏、五音"等联系,用以阐述自然、人体与社会各种现象的对应关系.文章从分析汉字"五"的构形入手,从三个方面--五行与天文地理、五行与人体医学、五行与中国古代政治法律道德等,探讨了以"五行"为核心理念而推衍和附会出的一系列历史文化语词,揭示了中国古人对自然与人类思想行为的深刻认识和思辨.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我国古代产生的一种民族宗教。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它同儒家和佛教一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道教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其对养生学和养生术的研究传播。道教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史的一个主流,是几千年来道教养生家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下试对道教养生的产生发展过程略加考辩,划分阶段、指陈特征、论其价值。一、神仙家与养生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李约瑟博士的这个观点是十分精到的,道教养生的产生发展同中国古代这种神仙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联系,中国古代养生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个水平的。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而中华武术又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并渗透了养生学、传统哲学、中医学、宗教、民俗学等多咱理论。意在通过养生思想在武术运动中的渗透,阐述武术运动与传统养生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医养生学发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养生学在我国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从秦汉到晋唐养生理论进一步完善,养生流派也已形成。宋元到明清中医养生学发展到黄金时期,各种养生方法的研究已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的中医养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刘小华  粟芩苓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40-1041,1044
皇皇中华,养生之道,博大精深,夏、商、西周时期的养生思想寓含着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原理,它的创立为养生思想和方法的推陈出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理论上丰富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导引学概论     
一、什么叫“导引学”? 导引学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是专门研究养生和医疗体育的一门学问。因之,它乃是祖国古代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广大人民世世代代在同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积累、总结、提炼出来的一整套行之有  相似文献   

8.
晋代葛洪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气功学家,也是一名养生学家,他的道教神学理论体系是他的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医学知识是他养生方法的实践基础.阐述他的养生思想对全民开展健身运动的今天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养生哲学的内容异常丰富且有不同的思想派别之分,以儒、道、佛、医家为代表的中国养生哲学,奠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础构架。其养生内容不但与现代养生科学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还形成了一种具有崇尚节制、简约的独特养生文化,它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等精深内容也是现代休闲观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是较早的一部集历代养生学大成的专著,总结了前人在养生方面的诸多实践经验,对养生理论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对其“养神”理论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对当前人们的养生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线描结构与色彩结构是工笔人物的基本结构,线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色彩结构在色服从于线的前提下,在“色不碍形,线不碍色”的合作之中共同形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中国画的色彩观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而有青、黄、赤、白、黑五行之说,形成了“五彩彰施”、“随类赋彩”的设色准则和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结构,对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养大学生终身健身思想、促进健身行为,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进行开设中医养生学课程的尝试.采用问卷调查反馈,资料统计及逻辑分析法研究表明:大学生健身意识强烈、观念正确,对安排养生学课程学习态度积极,对养生学的价值及其学习的必要性一致肯定;开设中医养生学课程后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强化,养生健身需求和兴趣提高,思维方式优化,增加了健身的知识、手段和方法,从而形成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和促进养生健身行为;中医体质辨证养生方法使学习者能针对自己的体质高效健身,由中医特色理论方法的渗透,实现健身素质的提高,将使学习者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价值和意义进行研究,针对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情况,总结出养生健身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有益作用,建议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5.
猪VS Pig     
周英 《阅读》2007,(4):45-45
中国人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五行中的“金”,60年轮回一次,加上十二生肖中的“猪”,就构成了“金猪年”。大家都说:2007年金猪年是个难得的吉利年份!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以华佗五禽戏的养生理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查阅了有关地方性知识及与五禽戏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对华佗五禽戏的养生理念展开了研究,以剖析华佗五禽戏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结果显示:亳州地方自然环境下原生态的“五禽”理念及“五禽”与五脏、五行的对应关系孕育了“道法自然”的老庄思想原生态理念;亳州民间人文环境中道家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性命双修,辨证施养”“顺天应时,作息有常”观念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老庄思想和谐统一理念;华佗在当时恶劣、低下社会环境中的“适量运动,流水不腐”“中医中药,养身滋补”的医学认知,衍生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养生理念。在当今“健康中国”的理念指导下,建议把五禽戏作为生活习惯相伴终生,以健身娱心、益寿延年;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来认识、挖掘华佗五禽戏,为以导引养生为特色的传统体育明晰发展方向,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早日实现“全民健康”。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思想是汉代社会思想的重要方面,它充斥着汉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对许慎著作《说文解字》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数字、五行、颜色、干支、味道、五藏等用字,许慎放弃文字学角度的说解而改用阴阳五行思想,对此,今人需要用“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全面解析,不能生硬否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本文旨在说明《洪范》就是这种真正的文化哲学。在批判了汉儒所建立的《洪范》学模式的错误取向(五行灾异论)后,探讨了《洪范》所蕴含的文化科学的意义:它把传统的宗教经验合理化为伦理文化;它指明了文化的五种物质要素和五种精神要素;它通过对殷代的宗教和政治的历史反思,创立了以“社会公正”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洪范》成为殷周之际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从娱乐体育、民俗体育、养生体育、练武体育、"百戏"五方面对东汉民间体育的功能和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娱乐体育的娱乐功能及人文精神特征,民俗体育的文化聚合功能和民族性特征,养生体育的保健养生理论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练武体育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套路和流派逐渐形成,武术成为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体育道德体系的全息影像,很多体育活动以艺术的形式存在于"百戏"中,体现了体育文化的融合性和继承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动形养生术,从形式、负荷、目的等方面看,都与西方运动健身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依然是以静为主的传统养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静养生核心思想的延伸,是以静养生方法的补充和形式化。本文就传统动形养生文化的形式、负荷、目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