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概念体育”的提出、沿革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进一步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的意义进行了阐析,并从课程改革需求的角度解读“概念体育”的实质与内涵。研究认为,借鉴美国“概念体育”教学理论的经验,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角色进行调整,坚持运动实践和活动教育,但重点转向“运动的人本价值”而非运动技能本身,使学生明了“运动对人和人的生存与生活如同氧气一样不可或缺”,努力实现体育课程与科学的高度融合,构建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使学校体育价值长远有效,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迈上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体育指导思想与高校体育改革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月佩 《体育科技》2006,27(2):24-27
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如何为“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打基础,怎样从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出发提出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仍是高校体育领域的焦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归纳法,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进行归纳分析,侧重论证现代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体育之研究》这一新视野出发,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认知基础、观念导向、价值体现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人们对“健康第一”思想的片面理解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增强体质的教学目的被人们所误读;对教学效果表达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主导”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学生自我价值培养的引导。并通过《体育之研究》中“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增意志”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进行诠释,从而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分析法阐述了“健康第一”的含义,肯定了该思想的地位,提出在学校体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构建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教育原则,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充分体现学生三个“自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及整合的理念与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结论:“制度课程”与“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根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体育课程教学”,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学事件,是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新理念;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是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人类健康关系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各自概念内在发展过程的陈述及对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具体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3方面的研究,探讨健康如何与体育结合,体育究竟能解决健康的哪些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健康等问题。认为体育与健康之间是一个动态关系,这是由于它们各自概念不断发展所决定的。判断健康的标准要根据“健康三维观”的三维指标判定。  相似文献   

8.
陈琳 《体育科研》2003,24(5):61
世界群体大会:“终生体育”。国际大众体育联合会(FISPT):促进大众体育的国际交流。国际工人体育联合会(CSIT):“平等与团结”。维护工人及其家庭,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体育生活”、“体育为健康”。世界运动会普及介绍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扩大体育人口,培养运动员并提高其运动水平。通过体育增进国民及全人类的健康,并维护世界和平。欧洲体育理事会《欧洲体育伦理纲领》:“公平竞争——通往胜利之路”。公平比赛的时候,能给予人对自己能力自我认识、自我表现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技术的学习、能力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广东地区大学生的体育健身价值观与健身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广东地区大学生体育健身的首位动机是“增强体力与健康”,其体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健身健心、增强体质”;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实际行动尚有差距。据此,从提高大学生对健身意义的认识,拓宽体育教学思路,充实健康形象教育内容,加快体育场馆、器材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现代几种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和教学思想,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构建更适合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体育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健康第一”是天学生的第一需求: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特点为多元化、多维化与多样化。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体育与健康艺术素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普通高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艺术素质发展走向及对策进行剖析,探索高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艺术素质发展的意义、现状、组织形式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最佳选择内容是健康艺术;高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艺术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研究现状基本处于体育课程文化盲点及文化主体无意识状态;组织形式得天独厚,渠道流畅;研究方法宽泛等。  相似文献   

13.
广东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索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确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淡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认为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拓宽课程设置内容,充实专业培养内涵,应增设“体育与健康”、“体育社会”、“体育保健与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以适应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从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谈"体育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历史起源、哲学基础、心理功能三个方面阐释了“体育”与”文 学”的密切联系,并结合“体育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体育文学”的概念及未来“体育文学”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期能以全新 的思维理念引起人们对“体育”与“文学”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进一步促进“体育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就新构建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对福建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3级400名学生改革成效进行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构建的体育课程体系体现了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健身性、综合性等特征;体育课程改革不仅提高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锻炼、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等方面能力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97年版(高中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进行研究。认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提出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和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含义及其关系、北京市“211工程”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这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行为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行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意在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的形成,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敏卿 《体育学刊》2003,10(5):87-89
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创建出“体育教学俱乐部”新模式,将传统教学形式与俱乐部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结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通过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阐明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