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黄洁 《考试周刊》2014,(96):56-56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我校语文教学现状看,其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要么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3.
黄成沐 《教师》2014,(21):39-4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文本,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应当致力于在"品味"和"实践"上下工夫。"品味表达"与"实践运用"是阅读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形式。"品味表达,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表达,便是直接的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4.
杜珂  王敏敏 《语文天地》2013,(10):17-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倡导用语文实践的方法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仍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语文,先语而后文。因此,语在语文课程中  相似文献   

6.
仇翠红 《广西教育》2013,(13):51-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材找准抓手,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听中有说、说中有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理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问诊“阅读教学”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语言训练意识比较强,但对怎样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存在各种困惑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教材编写形式多为主题式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要让学生在教学内容中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选入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其对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教师教语文要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用"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学从注重人文性向工具性倾斜的过程。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人文性重于工具性,学生只得"意"而忘"言"的现状出发,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语用策略,从真正意义上构建有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丁巧英 《新教师》2019,(8):56-5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陛课程。”作为一门实践陛课程,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听、说、读、写、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学语文——做语文——会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听、说、读、写、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学语文——做语文——会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再不能局限于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充分挖掘和  相似文献   

1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再不能局限于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7.
谭明树 《学子》2015,(6):41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语文课一直把重点放在学习思想内容,感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把学习内容、体验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这就导致了语文课程低效高耗的状态,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见增长。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相似文献   

18.
王海霞 《辅导员》2014,(15):85-85
<正>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毋庸置疑,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听说读写的实践都是运用。可见,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练、用,注重在识字、写字、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毋庸置疑,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习、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听说读写的实践都是运用。可见,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练、用,注重在识字、写字、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规范语言应用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训练,提升他们掌握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从品词析句、模仿迁移和实践扮演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