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层次最高的存在,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应该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条件,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分析了"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双一流"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石河子大学农业工程学院为例,首先阐述了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思路,然后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校-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的实践路径,最后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校-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成效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3.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做好"双一流"建设工作,必须厘清3个问题:谁需要"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什么关系?谁来建设"双一流"。推动"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大学管理改革。具体来讲,要实施战略管理,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重大成果导向的科研机制,以及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双一流"战略是要建设一流的学校和一流的学科。而在两个一流中,一流学科的建设更加重要。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动力。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想要学科建设更好的发展,离不开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了实现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构建合理的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美国研究生质量保障措施比较完善,许多地方值得我国高校学习。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经济转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流人才已成为评估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之一。为此,以厦门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将“学科融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研究的关键要素,设计多学科融合为主线,科教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为辅线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新模式,从而实现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建设给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新要求。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全面促进,成为支撑"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通过推动研究生海外留学纵深发展、课程体系"在地国际化"、校际合作"溢出效应"、导师队伍国际化和质量控制强化,形成支撑"双一流"建设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究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策略,搭建适应"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中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开展“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基础和关键,人才培养是核心,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观察研究生教育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崛起的历史现象,分析人才成长的规律,总结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等两个方面对学科发展具有高端引领作用。据此,结合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营造环境、开拓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介绍了在该理念指导下创建一流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成果转化。地方农业院校应该突出学科特色,坚持以特取胜,寻求错位发展,呈现亮点,从而促进"双一流"建设。鉴于此,以养蜂学为例,探索了"一基点、一平台、两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双一流"建设中。该模式使本科教学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成果转化能力等均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逻辑旨归与目标导向。"双一流"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质与变革,以人才结构优化促进学科发展和高校革新。本研究依托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文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四个维度分析发现,6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逻辑起点、以"分层规划"理念贯穿全程等共性特征。此外,6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方式及特色表达上存在较大校际差异。基于文本的综合分析导向,未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在于构建"一流学科+地域特征"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构筑"专业素养+创新技能"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实践平台+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