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思想自"缘起"论始,就主张人与自然皆为一体,这也成为佛教环保思想的基础所在。由此衍伸开去,"依正不二"之论与《华严经》以"因陀罗网"之喻来说明人与自然实为互存、互用,息息相关的关系。这些思想成为佛教生态理念的主流。此外,"无我论"、"无情有性"、"净土论"等进一步对佛教的生态理念进行阐发,将人与自然置于同一层面上看待,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人天地对立的观念。佛教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如"护生"、"惜福"、"净化佛地"等对当今社会的生态理念多所启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佛教为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颇具价值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是对马克思、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对我们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是我们坚定不移进行反官僚主义、反腐败的有力武器;为我国发扬民主、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为中国发展创造稳定环境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为"因素导致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引发了竞技体育中人主体地位的缺失,体育竞赛从纯净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高科技产品的比拼,公平竞争的精神日益受到破坏和侵蚀,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体育竞赛本质和体育伦理道德的冲突与争论。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以体育竞赛原则、兴奋剂的诠释、科技的释义为判定标准和依据,透视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实然误区与应然体现。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花腰彝"祭龙仪式承载了"花腰彝"民众的精神信仰和理想寄托,蕴含着彝族文化的诸多要义,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从宋元话本至明清章回小说;不论在神话、仙话、鬼话之类的志怪记异小说中,还是在以人话为主体的世情小说中,"一男双美"人物配列不断出现。这种人物配列范式基于传统社会男性霸权话语,隐含着男子所固有的"娇妻美妾"情结,以及在这种情结支配下,女子效仿原始神话中的"二妃"之所谓"效英皇"角色情愿。就思想性而言,如此"一男双美"人物配列固然不足为训。但就文本意义而言,这种人物配列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情节进展,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并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故而还是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肯定。  相似文献   

6.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前提和核心概念。文章首先对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了梳理,肯定这一假设的理论意义,深入地阐述了它的五个维度,在剖析了这一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对经济理论建设的有益启示,以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构公平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为理论基础: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思考,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开启了思路.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思考既有理论维度又有实践维度. 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围绕着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展开理论的建构. 其独特的实践逻辑,则体现为一种实践探求及其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确理解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问题 ,对我国正在建设的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长期以来 ,理论界对“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存在的对立性问题 ,并没有从方法论的角度做出有说服力的证明。笔者通过对经济伦理研究中方法论分歧的分析 ,阐明经济伦理研究的正确方法———实践的人是经济伦理研究的出发点 ,以及这一论断对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加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等多种素质的教育。该课程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改善课程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对矛盾。二者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的对立释放着一种影响道德建设的消极力量。这种反作用力的存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是精神文明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和宣传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而且更需要下气力研究二者的对立。分析对立的基础和统一的条件,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之神仙道家思想以合道成"真人"信仰为终极追求,以道家的"道"为本体与本源范畴,以道论为纲领统领神仙、阴阳、方技、儒、墨、法等各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的融神学与人学、理性与非理性、入世与出世为一体的宗教性的自我内在超越的神仙修炼理论与实践的特色思想体系。这一独具特色的神仙道家思想对当代道教的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没有"物权"概念,"物权"概念来自近代西方法学。但在中国古代,无论在观念上、事实上还是在相应的法律制度上,"物权"都是存在的,两宋也不例外。从法制史的角度,以土地物权为视角对两宋土地关系的法律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这个哲学概念虽然是西方哲学话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同时也对"主体间性"有着深入的探究。在儒家文化中,"主体间性"既存在于主体当下的纯然心性中,又将其同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相联系,并且在主体心性自觉和自觉行道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和实现。这些思想对于人的自我实现、人际间的和谐建设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对境外媒体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负面报道现象进行了理性审视,认为其负面报道产生的原因是他们潜意识中的"大国情结"、"政治情结"、"价值情结"、"民族情结"在驱动,以期帮助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对这些现象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建了意蕴深刻、价值独特的健身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陶行知健身教育思想的文化意蕴就在于它的健康性、生活性、实践性,他的健身教育实践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他创造性地建构起了我国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和文化精神,形成了"健康第一"的健身教育思想和"动静合一"的健身教育实践,并使之贯穿在其生活教育的实践之中,总结和提炼出了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发展和创新了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智慧。研究陶行知的健身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强国战略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官员"考任"有着特殊的历史演变轨迹:从中到西的突变,再由西至中的移植,考试的内容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有不同的规定,考试的程序也因国情和技术的差异而有相关的设定,唯有"考任",这种通过考试进行官员选拔的客观科学公正的中性技术手段,成为这一特殊历史传承中的唯一共性。"考任"的技术移植,不需要或很少需要非正式规则做出相应的融合或变迁,因此,在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不同性质的、具有不同非正式规则的环境,"考任"都能存在且适用。但在现代社会,"考任"若想从设计上的理性发展为实践中的理性,还是要实现公务员录用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哲学应对市场经济进行多层面思维和多维度触及。宏观层面,哲学应以对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的把握为契入点,寻求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中观层面,哲学需对市场经济理论、政策、行为作出理性省察,以自身的思维优势,审视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微观层面,哲学则通过对市场经济特征的内涵界定与概念性分析,从操作意义上对市场经济严加规范。  相似文献   

19.
西方管理学人性假设之哲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管理思想历史发展的探析,阐述了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人性假设理论从“经济人”、“社会人”到“复杂人”的发展历程,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其进行剖析和判定,得出“全面发展的人”人性假设,为当代管理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是什么"是体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本原问题。通过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运用广义的本体论在价值层面上探讨了体育教学,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寻求其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分析体育教学本体论对体育教学理论建构、实践活动和发展的意义。经过对以往体育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指出体育教学应是指向动作技能的"身体"教育。运用感知控制论理论,分析了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机制,以篮球投篮技术和学习游泳过程为例,阐述了体育教学的本质本原是以感知控制系统重组为目的具有多种附加功能的活动,并提出了在建构体育教学本体论中应注意,本体世界是逻辑思辩的产物并具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