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补充,并与后起的佛家思想共同影响着古琴文化的发展。从古琴的式样到名称,从弹奏环境到姿势,从琴曲的名称到意境,无不渗透着一种“道”的精神。道家崇尚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都能在古琴文化中找到对应。  相似文献   

2.
刘艳芳 《海外英语》2020,(8):231-233
道家思想与文化是先贤圣哲以老子思想为根源,在对天地人思考的基础上创立的学说.道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为历代学人所推崇.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道家文化对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意义日益凸显,尤其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犹如一颗东方明珠,光芒四射,为人们照亮了前方的路.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文化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遏制不断恶化的环境危机.这篇论文旨在从道家"天人合一"义理的视角,以特里·威廉斯的《白贝壳》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对其相似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3.
"朴"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和理想,内涵丰富而深邃."朴"的根本意义在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之思和创造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有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应充分利用道家这一思想文化资源,借鉴其思想智慧,以利于解决阻碍和谐、创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述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是否为西方“自然法”学说的讨论的基础上,分别论析了道家“法自然”思想以及西方“自然法”学说的意蕴,并对其两者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对待法律的态度、思考天人关系的模式以及文化要义诸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道家“法自然”思想非西方“自然法”观念。  相似文献   

5.
“朴”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和理想,内涵丰富而深邃。“朴”的根本意义在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之思和创造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有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应充分利用道家这一思想文化资源,借鉴其思想智慧,以利于解决阻碍和谐、创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1](以下所引仅标页码或章节)是1996年立项、2001年结项的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集成性著作,它由崔大华先生主持与统稿,汤漳平、徐仪明、王中江、高秀昌、鲁庆中和安继民六位学者共同参与完成,并以哲学的基本理论为体和其他学科形式为用的结构编排而展开对道家思想文化的系统论证。该书所依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基本线索是先秦原始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关注重点是老庄思想和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论证目标是要彰显道家思想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和社会价值。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文化的核心精神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并以此进行现代学科的尝试性探索,进而阐述对现代生活的真实性感受。该书共五章,首述道家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并立的思想体系的相互关联,而后着重考察它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以预示其转变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的道风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尤 《文教资料》2009,(13):44-46
中国画与道家文化和禅宗素有密切联系。禅宗是佛教与本土道家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佛教教派之一。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道家文化和禅宗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重要的内在作用。本文旨在分析道家文化和禅宗对我国国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崔志国 《中国教师》2009,(Z2):400-401
道家文化,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首次提出了用以考察文化本质的群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两个概念.认定两千年作为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儒家学说属群性文化,道家学说属个性文化.在近二百年受到疑惑、批判、冷落的儒家学说,此前有过两千年被尊重和信奉的历史.当代西方学者看重道家,是因为西方一贯的个性文化与道家吻合;而且资本社会人的异化严重,欲以道家思想济其穷.儒家学说与唯物史观有相通之处.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理当重新重视、继承儒家,亦可吸收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淮河文化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于当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现代理性思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重新审视道家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理性思维中的新元素以及以道家思想文化为代表的淮河文化自然观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关于儒学、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探讨较多,但关于道家思想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则很少关注,或忽略不计。然而在日本历史上虽然道家未像儒学、佛教那样成为日本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则是深入而广泛,可以说道家思想亦潜入日本文化的深层,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文化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茶道乃变装了的道家哲学",道家的美学、伦理、智慧被实用主义地贯彻于茶道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历来提起苏轼的超然文化,通常认为指的是苏轼的那种游于物外、不问世事的道家出世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超然思想应该是儒家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的有机结合,而这对苏轼本人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道家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诞生于1978年的西方现代健康心理学所倡导的健康理念异曲同工.本文通过对其宇宙生命观、身心一体观、"治未病"思想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阐述,探讨了道家文化中的健康思想与当今健康心理学观念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道家,最初也叫道德家,因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作为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地位与儒家并肩,影响自然不言而喻。道家的起源与黄帝、伊尹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也可能与殷商文化紧密相关;春秋末年,以《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形成;战国时期道家兴盛并形成三派;秦汉时期或崇尚法家或推行儒家,道家则除了文景盛世之外整体处于被打压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魏晋玄学,让以老庄为主的道家思想复活,之后不断明行潜藏地影响着其他思想流派,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二十世纪处的文化先觉者,周作人的文艺观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特点,五四时期提倡为人生的"载道"文学,后来则主张带贵族气的"言志"文学,其文艺观既受着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显示出由儒家"济世"思想到道家"隐世"思想到佛家"空"苦"观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对人的心理健康调适具有显著作用。老子的“无为”和庄子的“逍遥”道理对人们的思想有很深的启发。针对当前很多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建议把道家文化列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由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研究、宣扬优秀道家文化,以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道家在哲学、政治、道德、人生观、美学、宗教等各方面都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在历史上除了少数时期作为显性文化存在,而多数时期则以隐性文化在思想文化史上起深层作用和影响,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柢具有深层意蕴的长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皖北淮河流域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丰厚的道家文化历史资源、流行广泛的民间艺术以及自觉的民俗活动共同诠释了本区域道家文化在我国道家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道家文化资源和道家文化精神在本区域文化旅游中如果得到合理开发,将有利于构建生态、休闲旅游模式,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整合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旅游品质,改变皖北旅游业的冷现状。  相似文献   

19.
道家文化有强烈的和谐意识,其"道法自然"的精神本质就是追求道、天、地、人的大和谐.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强调人与道的和谐,认为循道发展为和谐之根本."守道","万物为一","复归于朴","不为物役"等是其主要内容.道家和谐思想内涵深刻,见解独到,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开掘和认识.道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思想启迪和警示意义,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雅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审美倾向。它孕育于道家哲学之中,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淡泊、崇尚飘逸的人格追求。经过魏晋玄学的发展而成为一种审美文化,从此显示了魏晋士人独到的人格审美理想魅力。至此,"初发芙蓉"之美得到崇尚,为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及人格审美理想的追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