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朝闻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他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审美规律和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吸收阐发,在这个过程中,王朝闻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审美关系的共同规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对古代艺术理论中审美关系特征的归纳和总结,也使王朝闻自己的审美关系理论逐渐丰富。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中比较独特的审美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2.
陈天 《文教资料》2010,(12):208-209
激励理论是行为学的核心理论,将激励理论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中,既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客观需要,又是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应用的对策,并对该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应用的趋势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3.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在刑法立法和司法中得以承认和采纳。目前,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没有明确提出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在刑法典的具体规定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期待可能性思想。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对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刑法应当引进。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习理论是信息传播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支柱。本文从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先后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审视和剖析,提出了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应的黑箱模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灰箱模型和建构主义的白箱模型理念,使这几种学习理论的神秘性淡化,使人们对其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在教学软件设计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有效地运用。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观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实中人们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多是从理论哲学的角度切入的,但这种角度不仅不会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反而导致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裂。教育理论和实践之所以分裂,是由于近代以来科学对实践哲学的僭越。在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截然不分的。因此,只有重新重视实践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才能复归统一。  相似文献   

6.
翁贝托·艾柯的隐喻学以其哲学和符号学理论思想为基础,在现代西方诸种隐喻理论中可谓独树一帜、特色鲜明。艾柯曾在多种著作中对其隐喻学理论进行过详细阐述。本研究旨在将其隐喻理论放在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学术背景中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索艾柯的隐喻学理论在促进当代隐喻理论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从学理上讲,艾柯的隐喻理论深受皮尔士的符号学思想影响,同时又能够对当前欧美主要隐喻研究范式,包括认知隐喻学理论提供有益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艾柯的隐喻学理论与钱钟书先生的比喻论相得益彰,二者同样注重隐喻的文化性,强调隐喻研究要以文化为中心展开。文章认为,在中西理论的相互启迪和沟通中,艾柯的隐喻学理论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珊·巴斯内特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一书中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其对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描述探讨中却存在理论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其理论存在两点误区:一是对理论的概念存在误区,把翻译原则等同于翻译理论;二是对翻译理论的作用存在误区,对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不清。因此, 要想完成科学的译学构建就需正确认识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本文旨在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找出功能翻译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概念的内涵,阐述各个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所在;然后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一个实例,阐述功能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被误用的,并指出误用的根本原因是对该理论缺乏整体全面的理解、对其核心概念的内涵和适用范围缺少准确的掌握。  相似文献   

9.
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对英语教学理论,而且对英语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人性管理思想,在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研究中不容忽视。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人性假设理论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和行为依据,教育管理者应科学运用。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力作,女主角凯瑟琳有着令人扑朔迷离的性格特征.不可否认,这种特征与她本身的野性、自恋情绪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对文明的排斥有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以及成长的无奈、难返儿时乐园的焦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訾非(2006)修订的《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与郑涌和黄藜(2005)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对313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该校大学生普遍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不同出生地、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完美主义差异显著;(2)大学生完美主义总分与显性自恋总分显著相关(r=0.375),完美主义多个维度与显性自恋多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r=0.118-0.489),只有行动的疑虑与显性自恋相关不显著;(3)大学生完美主义总分与隐性自恋总分显著相关(r=0.549),完美主义多个维度与隐性自恋多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r=0.243-0.482),只有条理性与隐性自恋相关不显著;(4)完美主义中的条理性和个人标准对显性自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担心错误、个人标准和行动的疑虑对隐性自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相关显著。积极完美主义与显性自恋关系更为密切,消极完美主义与隐性自恋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青少年的亲环境倾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采用自然联结量表、感恩量表、竞争性自恋量表、亲环境倾向量表对996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关系,以及感恩与竞争性自恋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然联结与感恩、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竞争性自恋则显著负相关;感恩与竞争性自恋显著负相关,与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竞争性自恋与亲环境倾向显著负相关。自然联结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环境倾向,感恩和竞争性自恋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加强与自然的联结是提升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Overt narcissism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emotional distress and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 among female, but not male, studen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self‐esteem, overt narcissism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depression among female students and with emotional distress and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 among male students. Covert narcissism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emotional distress and interpersonal and academic difficulties among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ssociations between covert narcissism and emotional distress and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 remained after controlling for self‐esteem.  相似文献   

15.
在<折断的翅膀>中,"我"与萨勒玛*克拉玛的人格特征,是作者潜意识中"自恋情结"的产物;"我"与萨勒玛*克拉玛的爱情观,则代表了作者主体人格的分裂,从另一层面上体现了纪伯伦人格结构中的"自恋情结";而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死亡"场景中,纪伯伦潜意识中的"自恋情结"则在变形和升华中进入涅 .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恋人格量表、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广州某高校2013年入学的6126名新生不同自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显性自恋特质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t=5.81,P〈0.001);隐性自恋特质无明显性别差异(t=-1.75,P=0.08).在控制自尊变量后,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与SCL—90的10个因子、UPI均相关显著.结论 控制自尊后,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舒伯特<小夜曲>开头部分钢琴伴奏所营造的回声效果,是创作者精神气质上"自恋"的一个鲜明表征;歌词中对爱的热烈追求及感伤迷惘,意味着创作者对极端个人的自恋主义的摆脱;<小夜曲>后半部分,焦急、渴望、冲动的曲调,使生命在"忘我"中与宇宙融为一体,衍化为充斥于天地之中的"大美",象征着创作者对自恋情结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80后青春文学一般具有一定的自恋特质,作者常常运用大量形容词和比喻,并采用多种视角和话语表达方式来反映青春期的迷茫和感情的早熟,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进行着个人化表达。在翻译此类作品时,应把握这些特点,力图原汁原味地传达原文作者对于人物话语的处理方式,挖掘作者的隐藏意图,从而成功还原出作者用心良苦塑造的人物形象,成功再现作者投射在作品中的强烈的自我风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自尊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对321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多维完美主义量表(CFMPS)、自尊量表(SES和自恋人格问卷测评,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高、低自恋组的完美主义倾向差异显著(r=-7.751);(2)完美主义、自恋和自尊三者间两两相关显著(r=0.384、r=-0.275、r=0.305);(3)完美主义对自恋、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1.336、β=0.486);(4)自尊在完美主义与自恋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自恋之间显著相关,自尊在完美主义与自恋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is new to the child literature, but initi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it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djustment.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expressions of narcissism in children influence their reactions to a mild egothreats experience. Children (N = 124; aged 8–12 years) completed self-ratings before and after doing a brief but challenging task. Negative emotions,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nd performance estimates were measured.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even after controlling the effects of self-esteem and temperament, vulnerable narcissism was related to increased hostility, anger, and shame, whereas grandiose narcissism was related to inflated performance estimates following the task.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unique roles of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