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歌剧《蒂托的仁慈》是由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开创者之一的莫扎特所作,是一部二幕正歌剧。剧中角色塞斯托在这部剧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且由于其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该角色成为剧中最复杂的角色,因而对其形象的分析把握是整部歌剧重点之一,而在诸多唱段中,《我走我走》是最能表现塞斯托人物内涵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一首桃花》是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主题性唱段。这首作品难度较高,意境高雅清新,是众多女高音在音乐会和比赛中的必选曲目。本文将从谱面分析、演唱处理、情感表达方面来剖析该作品。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是高中课文中的一篇,这也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所反映出对剑桥的眷恋、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风光的爱慕都从文字中得以展现,透过《再别康桥》,仿佛能够看到剑桥如画一般的魅力,能够看到徐志摩意气风发的模样,也能够看到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我们在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对于徐志摩诗歌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对于徐志摩剑桥诗整体风格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经典,对《再别康桥》的美学思想、艺术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对《再别康桥》的特色及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普契尼(Giacomo·Puccini),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蝴蝶夫人》这部歌剧是普契尼的代表作,也是真实主义发展的巅峰作品。本文以普契尼的代表作《蝴蝶夫人》为研究对象,由《蝴蝶夫人》的创作历程入手,从一个演唱者的角度出发,对剧中的著名唱段进行重点分析,在演唱风格、演唱技巧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音色、音乐、情感变化、如何深入地诠释角色等方面进行艺术处理,让歌剧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蝴蝶夫人》,了解普契尼。  相似文献   

5.
歌剧《再别康桥》,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周雪石先生作曲,是我国首次公演的小剧场歌剧,该剧主要讲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与当时三位杰出的男性,情感纠葛。咏叹调《一首桃花》是此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这部歌剧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外,徐志摩与林徽因所写唯美的诗词也是一大亮点。从艺术鉴赏的方面来看,《一首桃花》的情感、语言等拿捏的都非常到位,达到了美的感受。本文便是通过浅谈创作、情感、演唱分析、演唱处理以及其他各方面来对这首咏叹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唱段《娘在那片云彩里》选自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母演唱,笔者简析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歌剧唱段分析的过程,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歌剧背景、人物分析、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探究,能更好的演唱此作品,同时也为更多的演唱者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咏叹调《美妙歌声随风飘荡》选自罗西尼创作的著名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这也是该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唱段本身对于剧中罗西娜这一角色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中高难度的声乐技巧与丰富的情感表达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笔者通过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了解旋律的具体表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该唱段了解其塑造的音乐形象。通过本文的分析,不仅对该唱段音乐创作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该作品的演唱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的演唱和理解歌剧《苍原》的主要唱段《情歌》,本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在查阅、整合大量参考文献之后,从更专业,更客观的角度阐述人物情感,分析作品内涵。本文通过对女主角娜仁高娃的人物情感分析,更深层次的探索《情歌》的艺术表现和演唱技巧,同时也能提高本人在声乐演唱上的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本文以歌剧《苍原》中的主要唱段《情歌》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将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做粗浅的阐释;第二部分将简单地对歌剧《苍原》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第三部分从娜仁高娃的性格特征及人物情感着手分析《情歌》的艺术表现;第四部分将对作品进行分析并简单的谈及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赏析现代诗歌,不能不谈到《再别康桥》;评论徐志摩,也不能不说到他的《再别康桥》。可以说《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亦是中国现代诗作中的绝唱。  相似文献   

10.
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费加罗的婚礼》是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一部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这部歌剧中,莫扎特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给每一个角色输入了生命,让每个人物都被塑造得鲜活灵动而丰满。并且,每个人物都有了自己个性。在歌剧中,每个重要的角色都有其个性化的咏叹调或独立唱段。《美妙时刻即将来临》就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女主角苏珊娜的精彩唱段。本文从艺术风格和演唱分析两个角度出发,来论述该作品。  相似文献   

11.
歌剧《再别康桥》是一部小剧场歌剧,由陈蔚编剧,周雪石编曲,融入了多元素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秀作品。本歌剧是以"一首桃花"为主线,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式狂潮中,著名的才女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之间的感情的精彩演绎。剧中林徽因的高贵、优雅的形象塑造,是本剧的精彩之处。她的感性,理智,是展示文学修养的真实写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歌唱与表演上的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是作为歌剧演员们应该学习的重要一课,也是为我们在舞台上"唱与表"的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的康桥诗包括在剑桥读书时的作品,也包括对剑桥自然景观的描绘,具有很多的共性,那就是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语言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康桥诗的典型代表,研究《再别康桥》的艺术性与文学性,可以对康桥诗有一整体的把握。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研究康桥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红珊瑚》是中国当代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作品,是结合西方歌剧形式与中国戏曲特点的歌剧。《海风阵阵愁煞人》作为该歌剧的重要唱段,是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必唱曲目,笔者通过对歌剧以及该唱段的情感把握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歌剧中不同的人物呈现出不同的演唱风格特点,其中金环是这部歌剧中的亮点人物之一。本文以金环这一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部现代民族歌剧;另一方面对金环角色的艺术特征与唱段特点进行分析,使演唱者准确把握金环的情感性格和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15.
康桥是一个让徐志摩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罢》和《再别康桥》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康桥情结”贯穿于徐志摩一生诗文之中。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颂的,便是《再别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回到康桥,故地重游。11月6日,  相似文献   

16.
电影《歌剧魅影》是一部由音乐剧改编的美国影片。音乐剧《歌剧魅影》是音乐剧之父英国作曲家安得鲁·洛伊德·韦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音乐剧中幽灵、克里斯汀、拉乌尔子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的主要唱段《歌剧院幽灵》《你是一生唯一》《请你记得我》对人物性格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除音乐唱段外,电影场景设计所营造的视觉效果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为读者钟爱,流播广泛。其深层原因是此诗频繁运用古典意象,这些古典意象恰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吻合,从而激起审美共鸣。该文从分析具体的诗歌意象入手,探讨徐志摩《再别康桥》所具有的古典意韵。  相似文献   

18.
《胜利者归来》这首独唱场景是作曲家威尔第《阿依达》中的重要唱段,作品极具戏剧色彩,音乐形象丰富,极具舞台感染力。本文通过对歌剧内容的深入研究与挖掘,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研究人物的心理与感情状态,以及对作品的演唱技巧进行了难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贾皋 《教学随笔》2014,(22):173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读者多认为康桥已然不仅是实实在在的一座纯美的小桥,更是作者一种精神情感的象征。本文旨在以分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纠葛。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脸灸人口,但对这首诗的理解似乎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优美的诗句后面藏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由《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见出徐志摩先生的思想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