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韶》乐是我国古代乐舞中的一颗明珠,它展示了我国上古时期乐舞的突出成就。它起源于帝喾的《九招》。后经帝尧承传,帝夔修改,形成了《萧韶》。又经夏后启再舞,商汤加工,西周继承推广,至公元前544年的鲁国有了大的发展。但是,真正适于它生长壮大的气候和土壤却是在齐国。期间,它随着齐文化的形成、成熟与发展和周礼对东夷文化的不断渗透与融合,于齐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齐《韶》。桓管时期趋于成熟。晏婴佐景公时达到尽善尽美。齐国衰亡后,它仍以强大的生命力茁壮地生长着,它的传承轨迹见于明载的是经秦、汉、魏、晋传至南北朝。  相似文献   

2.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3.
《韶》乐考     
《韶》乐作为远古乐舞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形成了帝舜时期,销匿于唐玄宗之后,历时几千年。该文对其产生,制作者、流变、乐名变异等方面作了疏理,旨在明确《韶》乐在历史中的传承过程。现今的几本音乐史参考书中,往往对《韶》乐言之不详或述之片面,本文也立足于此,在考论中尽量做到详尽准确,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4.
<韶>乐是我国古代乐舞中的一颗明珠,它展示了我国上古时期乐舞的突出成就.它起源于帝喾的<九招>.后经帝尧承传,帝夔修改,形成了<萧韶>.又经夏后启再舞,商汤加工,西周继承推广,至公元前544年的鲁国有了大的发展.但是,真正适于它生长壮大的气候和土壤却是在齐国.期间,它随着齐文化的形成、成熟与发展和周礼对东夷文化的不断渗透与融合,于齐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齐<韶>.桓管时期趋于成熟.晏婴佐景公时达到尽善尽美.齐国衰亡后,它仍以强大的生命力茁壮地生长着,它的传承轨迹见于明载的是经秦、汉、魏、晋传至南北朝.  相似文献   

5.
音乐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山东东部作为东夷文化腹地,是中国礼乐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虞舜作为东夷部族的首领,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发展,尤其是《韶》乐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创造凝结了东夷部族世代的音乐文化积累,并体现了东夷族在史前先进的礼乐文化。春秋时期,《韶》乐在东夷族祖居地齐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在中国音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也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文献.因其为语录体著作,缺乏具体语境,使很多章句在读解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其中的"乐则韶舞"一句,从文字、语义和语法修辞等角度进行辨析,指出该句并无用字假借现象,即"舞"毋须通"武",宜作"乐则<韶>舞"解,则语义、语法上与孔子的"中庸" "德治"等思想和<论语>语言风格更相宜.  相似文献   

7.
宦官伪造的《文宗遗诏》规定裁撤仙韶院,这反映了宦官势力对仙韶院的排斥,说明仙韶院不仅是个提供娱乐的乐舞机构,它还在文宗时期的政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文宗利用仙韶院观乐、赏赐乐曲等机会笼络大臣,抵制宦官势力膨胀。另一方面,受文宗宠信的乐官干预政治,牵涉到立储,尤其是武宗的继位问题。仙韶乐官因此受到拥立武宗的权宦的仇视,《文宗遗诏》的规定正是宦官势力夺储揽权,铲除异己的举措。它也是政治斗争胜利者对败亡者的安置措施。  相似文献   

8.
战争失败对战败国人民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自公元前589年的齐晋鞌之战,前555年的齐晋平阴之战,前550年的齐庄公伐晋,到前548年的害怕晋国入侵,齐卿崔杼弑齐庄公,齐国接连遭受三次惨败。身为将门之后的孙武,对这一系列失败和屈辱的感受比常人更深刻,更痛苦。"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兵法》不仅充满了齐国人民的智慧,也饱含了齐国惨败的痛苦和教训。了解齐国这段失败的历史对孙武创作《孙子兵法》的影响,不仅对正确理解《孙子兵法》是重要的,而且对我们在面对现实的战争选择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孙子兵法》的成书问题上,根据司马迁《史记》及后世史籍记载,辅之以银雀山汉墓竹简材料,运用语言学方法,对"《孙子兵法》是齐国人田开彊所著,并由他带到吴国"与"《孙子兵法》立言于齐,根植于齐"等观点做了批驳。通过对孙子其人的生平事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孕育《孙子兵法》的基因是齐文化,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孙子兵法》是对前人军事遗产的成功继承和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孙子兵法》是轴心时代的巨著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在齐闻韶”这段话今人皆作孔子赞美《韶》乐之论,此说盖源于朱熹的《四书集注》。其实,这全违背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对此自齐梁至宋代已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根据孔子的礼乐观,本文作者认为“子在齐闻韶”不是孔子美《韶》乐而“不知肉味”。恰恰相反是闻《韶》而感伤齐政,食不甘味也。  相似文献   

11.
《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文章,虽尚未脱离语录体,但较之《论语》有很大发展。它长于辩论,善设机巧,诱人入彀;而又气势充沛,感情奔放,富于鼓动性:具有鲜明的战国时期的散文特色。这篇文章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齐宣王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他使用孙  相似文献   

12.
《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两篇文章都涉及了一个历史人物齐宣王,我们对其了解多仅限于“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实际上,齐宣王是一个非常丰满的霸主人物。 齐宣王是战国初期非常有名的齐国国君,这时是各诸侯国攻伐非常激烈的时期,各国为了确立、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把攻伐作为当时主要的外交手  相似文献   

13.
自来论诗,少有论及《风》之源者。据《尚书·舜典》: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于是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此谓歌南风之诗及其效果。于是便有歌南风诗可以治天下说。《史记·儒林传》:“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又《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礼记·乐记》亦有同样记载。《乐书》并谓舜弹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疆心,故天下治也。”这不仅说明了南风诗的源起,而且说明了南风诗有治天下的重要作用。治天下,自然是古人夸大了,不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诗歌和音乐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有很强的观察力。诗何以谓为“南风”,《礼记·乡钦酒义》:“宾必南乡,东方者,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史公亦云:“南风,  相似文献   

14.
徐刚 《现代语文》2007,(8):3-13
采自齐国诗歌的《齐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齐国的独特地域文化:反映了齐文化所具有的滨海文化特色,反映了齐国作为东夷故地所具有的独特习俗文化,反映了当时齐地尚奢的风俗,对于我们研究古齐国的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和吴调侯(以下简称“二吴”)叔侄也许没有想到这部书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仍然是人们案头较好的古文读本。不过,从书名冠以“观止”来看,本原于《左传·襄公29年》“季札观周乐”的这个词,张扬了他们的自许自得。吴公子季札到鲁国欣赏周乐,先听国风、小雅、大雅、颂,各有赞誉。后观周舞、汤舞、夏禹之舞,至舜舞《韶》,感叹道:“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这“观止”,是再不观赏了,因为没有什么乐舞及其表现的道德可以超越它的。那么…  相似文献   

16.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将相和》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是: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  相似文献   

17.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是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世于孙。他的《孙膑兵法》一书与其先祖的《孙子兵法》一样,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推祟的两部军事杰作。《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著录有《吴孙子》(即《孙子兵法》)82篇,图9卷,《齐孙子》(即《孙膑兵法》)89篇,图4卷。汉以后《齐孙子》失传,而到《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因此,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  相似文献   

18.
"韶刀"一词在有些明清小说中经常出现,在很多方言中至今仍被使用.它是联绵词,有"糊涂"和"唠叨"之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闻韶处     
“孔子闻韶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故城东南一公里处的韶院村,是当时盛齐京都歌舞乐伎排练和居住地。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圣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百位名人之一。据《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在孔子生活  相似文献   

20.
《乐记》与《齐物论》为儒道思想精华,分别提出“和”与“齐”的治世之方,表达了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同时《齐物论》的“齐物”思想还影响了《乐记》“和乐”思想,具体表现在“齐万物”思想对“乐同和”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二者对于社会的思考之上,更表现在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