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凯瑟琳·安·波特作为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创作了不少丰满的女性人物,“米兰达”系列小说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马戏》与《坟》这两篇短篇小说作为主人公米兰达童年故事的收尾之作,在整个“米兰达”系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波特看来,人性之恶源于童年时所受到的各种创伤,而这些创伤导致了儿童天真的丧失.《马戏》和《坟》标志着米兰达“天真的堕落”,为成年后米兰达的创伤埋下了伏笔.本文以创伤为视角解读这两篇小说中的儿童心理创伤,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波特对于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老人》是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米兰达"系列小说中的一部。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描述了女主人公米兰达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本文选取在这三个部分中米兰达所参与的及物性过程作为分析材料,并通过对语料中"前景化"的及物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米兰达从无知,迷惘到坚定的成长过程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为"米兰达"这一文学角色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责任保险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第三者"是责任保险制度的核心概念,是整个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基石,是连接侵权法与保险法的关键点。由于中国涉及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制度没有明确规定"第三者"的范围,导致理论与实务中存在大量分歧,这不利于保护"第三者"与保险公司的正当权利。文章以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为重点,从比较法的角度,论述了强制责任保险中"第三者"的概念、范围及其立法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4.
奚昕 《文教资料》2007,2(30):26-28
美国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米兰达系列小说"描写了少女米兰达在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南方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一个独立、叛逆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追溯了米兰达从婴幼儿经青少年直至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探讨了她的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对其叛逆性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Tips《米兰达警告》,又译《米兰达忠告》、《米兰达告诫》,或《米兰达宣言》,是指美国警察(包括检察官)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66年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384U.S.436(1966))一案的判例中,最终确立的米兰达规则。在讯问刑事案件嫌疑人之前,必须对其明白无误地告知其有  相似文献   

6.
刘峰 《华章》2011,(24)
米兰达案的判决主文由五个部分组成,从论证过程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步,拘禁讯问中迫使供述的非正压力,构成第五修正案意义上的"强迫";第二步,这种非正式强迫因素出现在任何拘禁讯问中;第三步,为摆脱拘禁讯问中这种非正式强迫,应当在讯问开始前由侦查人员精确详细地向被讯问者告知他在讯问中所拥有的权利.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这三个步骤论证米兰达判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成长》2005,(5):90-91
对于“米兰达规则”这个称谓大家也许有点生疏,但对于它的内容一定有所耳闻。米兰达规则源于美国历史上的经典案例——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Miranda vs Arizona)案.其完整表述为:“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有可能作为呈堂证供;你有权申请律师辩护,如果你没有钱雇请,法庭将为你指定律师。”  相似文献   

8.
"第三者"插足是直接破坏婚姻冲击家庭和危害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第三者"现象的存在.从"第三者"的含义、性质和社会危害性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第三者"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日前,网络上竟然出现了"史上最美情妇"字样,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近年来,"最美人物"层出不穷,"最美老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这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最美人物",闪烁着职业精神的朴素光芒,凸显着人性深处向善的力量。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最美"一词竟然用在了情妇身上。何谓情妇?男女两人,一方或双方已有配偶,却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女方则是男方的情妇。情妇有很多俗称,如二奶、小三等,比较官方的说法为第三者。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情妇向来为人不齿,何来"最美"?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围绕人性善、恶展开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人性观。对孟、荀人性观的质疑,旨在"辨异求同",进而反思教育的人性论立场。超越"善恶",走向"生成";"变"中有"定",辩证认知——这是教育对待人性问题应有的基本态度。人性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正因如此才使得教育不断地思考如何将学生潜在的人性激发出来,将沉睡在学生心灵中的能力唤醒,最终达至"完满"。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老人》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刻画了一个“反叛者”形象——米兰达,关注的是人怎样在逃避不了的荒诞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家园。面对南方家族历史,米兰达能正视失败,执着于真实;面对战争、瘟疫、死亡和战时美国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伪善和非人道行为,米兰达在反叛中存在,努力前行。为了确立自我,实现身与心的和谐平衡,更为了捍卫人格尊严,米兰达表现出西西弗斯式的反抗精神:虽然处在一种“被抛”的境地,孤立无援,但她毅然地重新开始,在失望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12.
在《坟》这篇故事中,叙述者通过其文字、时空、心理及意识视角与女主人公米兰达逐步但却稳固地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所形成的默契关系隐蔽而有力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从而彰显了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铁凝在《大浴女》中主要通过姐妹关系、两性关系、母女关系来塑造主人公尹小跳形象,以表达人性复归、灵魂自救的人学主题。但尹小跳先在的且一以贯之的忏悔者形象与后在的第三者形象,构成人物性格发展明显的逻辑矛盾。忏悔者形象的可疑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4.
非洲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最先提出以"黑人性"来关注黑人问题,后来,"黑人性"成为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黑非洲文明发扬光大,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爱丽丝·沃克以《紫色》中茜莉的自我成长经历来强调"黑人性"文化在民族自信心中的重要作用,将桑戈尔的"黑人性"文化精华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幸福的含义     
上周我5岁的小孙女米兰达来我家做客,我给她洗澡。与往常不同的是,米兰达要求我与她一起爬入浴缸中,我同意了。很快我们在浴缸中互相泼水,搓背、用手捧水浇到对方的头上,浴室里顿时一片喧闹和欢笑。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中,文科省、评价机构和大学是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以第三者评价的法律性文件<学校教育法>为依据,从第三者评价运行的过程出发,对第三者评价运行过程中文科省、评价机构和大学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对心理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的认识定位,就是以人性为本位,主张将人性的发展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上。人本主义建构了邀请心理教育模式,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策略。"迷失人性"的学校教育错位呼唤着心理教育范式的变革。建构新的心理教育范式,需要我们坚定和凸现以人为本、以人为贵、以人为重的心理教育人性化理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针对第三者现象在影视作品中涌现并日趋增多这一社会现象,选取几部电影作品中的第三者形象为分析对象,由影视到现实,通过文本分析方法以及主客观分析方法对第三者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透过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第三者出现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及问题对策,以期弱化第三者问题夸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数学趣味题     
第三者的心理障碍一个老年人在前面拉车,一个年轻人在后面推同一辆车.第三者问年轻人:"前面那个拉车的老人是不是你的父亲?"年轻人说是.第三者问老年人:"后面那个推车  相似文献   

20.
任增元  姜帆 《江苏高教》2014,(2):50-52,73
对人性假设的判断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人性假设的改变,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理念、起点与方法。当前的人性假设主要有"经济人"、"学术人"、"知识人"、"道德人"、"公共人"等主张。虽然观点不同,但是都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启示意义。人性是丰富多元的,所以人性假设也不能是唯一的。基于人性基础而设计完善的激励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