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探索民法的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本位演变的方向.回眸法本位观及中西民法本位理念的源起与流变,正视民法本位观在现今的争鸣,破解民法本位社会化问题,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我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之物权法所有权个人本位的兴起及社会倾向进行辨剖,对债法合同自由中个人本位思想及社会化补修作些析辨,分析定式合同的主体本位自由与社会化制限的原因,结合司法实践中案例,论析对于合同的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源于古罗马《民法大全》.后世民法典编制体例及民法本位多有移易.民法本位是民法典编制的灵魂.对民法本位的界定,学界陈说多很模糊,对我国民法本位的取向亦多有偏颇.本文提出,民法本位即民法的指归,指民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即其出发点和归结点.我国民法本位应坚持人的本位,即民的本位,市民的本位,个人本位.对梁慧星的我国民法应兼社会本位说提出质疑,认为社会本位应在社会法和经济行政法的份内.我国制定民法典应坚持民为本位,吸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乃至世界各国民法优秀遗产,不盲目套模、克隆.  相似文献   

3.
从实然上看,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虽然有不少关于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权利的规定,但总体上而言,国家本位非常明显;从应然上看,农村集体土地法应当是以人为本,强调把农民作为立法的终极价值和归宿,赋予农民广泛的权利,并保障农民的权利的实现,这是人权保障理念的根本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现的时代需要,是实现法的公平价值目标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的母法,是市民社会中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本文通过探析确立民法基本原则的准则,以期重新审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使我国民法基本原则渐趋科学、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为司法实践中有关基本原则适用问题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和平台.  相似文献   

5.
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既可欲又可行的。依此标准,计划经济条件下绝对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人主张的个体本位价值取向均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当前应倡导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对其确立的必然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是并非来自理性的制度,它是自生自发地通过社会演进而形成的社会秩序.而民法作为市民社会交往的规则,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正是这种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的主要法律体现.在自由主义的自由观中,自由是一种免于强制的个人自由,这是一种消极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在市民社会,市民以追求私益为根本,为达至此目的,自由是市民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民法的基本理念的基础性价值或内在价值均为自由,其中,私法自治是民法的精髓,是自由的集中体现.民法是权利本位法,民法中的绝大多数制度和规则无不折射出市民社会对自由的内在要求.民法的终极目的是维护私权,而维护私权就是维护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民法主要是调整私人利益的实体规范,它以关心人、保护人的精神安宁为最高准则.民法的本质就是权利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应体现权利本位,权利是民法的出发点和归宿.民法应赋予民事主体一系列的权利而不是主要规定强制性的义务.在一个公权利发达而私权利相对滞后的社会,应积极培植私权利,提倡以人为本,把权利本位作为民法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8.
片面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实践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教育者应该科学辩证地选择教育价值取向,把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权利本位就是以权利作为法律的出发点、重心,其基本含义是指义务应当来源于权利服务于权利并从属于权利.主张权利本位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我国,权利本位为依法治国方略的观念基础,对于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确立这一观念,必须澄清各种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道德以其自律性要求维持社会的稳定,但其局限性极大.在商品经济社会,法律已成为调节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处理社会冲突,营造和巩固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决定性力量.民法基本原则在坚持法律的他律性的同时,吸收了道德的自律性规范,通过在平等主体之间构筑公平、诚信、平等、自愿的社会基础,夯实社会的稳定秩序,实现其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体现了民法基本原则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