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鲁迅众多小说中出现的"鲁镇"空间意象,由于其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镇"的特点,既成为当时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占绝对统治的中国社会的总体象征与国民劣根性衍生的温床,同时也有效地参与了鲁迅反封建的叙事建构.因此,"鲁镇"为鲁迅的反封建主题提供了一些鲁镇之为"镇"才能提供的东西,从而在推动鲁迅的反封建叙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一、<呐喊>反封建思想的具体表现 <呐喊>写于1918-1922年,时正值五四精神高扬时期,反封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内涵,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杨毓麟是20世纪初由资产阶级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的杰出革命家,他在1902年写的<新湖南>一文最早吹响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号角;深刻揭露满清王朝已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政府";强烈鼓吹反帝与反满必须结合起来,反帝与反封建必须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三权分立"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赵树理研究中,有的学者由于过分看重赵树理的"农民作家"身份,过分强调赵树理对"五四"文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与"五四"文学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出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中涉及了反对封建思想的诸多领域;他将"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特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现农民的生活;分析赵树理在观察视角、作品的基调、思考方式上,与"五四"作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面对中国的家族及其文化,<狂人日记>主要从反面透视从而形成了批判和否定中国家族及其文化的题旨;后起的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则逐渐转变了视角,并逐步形成了赞美和肯定家族及其文化的题旨.<狂人日记>的重要主题是启蒙,而后起的中国家族小说则随着时代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变化,对<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识给予了消解.<狂人日记>塑造了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并深刻地显示了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而后起的中国家族小说则塑造了用行动反封建的青年形象,形成了注重实际反抗的意义追求.这种不同的意义追求,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对<狂人日记>传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自身思想和艺术新质的表现,由此也体现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反封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新时期文学起点上一个鲜明的标志.这一觉醒,是对刚刚过去的"文革"时期带有封建专制主义色彩的思想钳制的猛烈反拨,也是以个人创造性为生命的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觉醒,在文学观念上,表现为对千年传承的以文学为"贯道之器"的儒家文学本原论的真正突破;在创作主题上,表现为对折辱个人尊严行为的反人道性质的揭示,对蔑视个人感情的抗议,对独立人格的呼唤.这种觉醒拥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性意义.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反封建主题的作品很少出现了,把文学作为另一种"贯道之器"--"贯"西方某些流行观念之"道"以及"私人化写作"先后成为时尚.但是,如果作家忠实于现实生活,忠实于对生活的深刻感受,那么他的作品里就一定仍然会发出某种反封建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中都通过塑造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形象,宣扬启蒙与反封建的主题,加之<长明灯>的创作在时间上晚于<狂人日记>,许多接受者、批评家也因此而对<长明灯>的创作颇多非议.从叙事学角度,通过比较两部小说的叙事策略,揭示出它们的文本创作具有互补性,从而便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来对巴金小说《憩园》的分析主要是停留在现代知识者反封建的意义上。事实上,小说文体中叙述者以三种行为状态来完成叙事,从而导出小说文本潜在的三则故事。它们启示知识者开始反省原先的反封建的启蒙意向,为进一步认识巴金40年代创作的意义,全面理解20世纪前半味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一些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了对封建主义的全面批判,解放妇女成为他们反封建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周作人的译作<贞操论>、胡适的<贞操问题>等文章在当时思想界、文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妇女问题成了"五四"前期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遭受封建思想摧残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对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柔石的<二月>中的文嫂这几个寡妇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祝福》的主题是反封建,我们从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营构特点上,从祥林嫂、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和四婶等这个形象体系中人物的特定关系的把握上,就可以看出,代表全部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枷索,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收录了唐传奇<柳毅传>.教参说其主题是"对包办婚姻作了愤怒的批判,表达了婚姻自由的理想"(课本第202页),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基于这个思想,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课外阅读<柳毅传>全文,并以今天的理念评价文中的爱情描写."我认为这两点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对科学地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继续五四运动未能完成的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狂人日记》与“中庸之道”的界分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的第一声春雷.它诞生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大地上,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中庸思想有着血肉相连的渊源关系.<狂人日记>反其道而行之,举起反叛的大旗,凸显了小说的战斗性;同时也运用了中庸的艺术处理手法,于匠心独运中展现小说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15.
唐彬 《文教资料》2008,(19):40-41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小说<裸者与死者>赤裸裸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诞不堪和战争时期人际关系极度异化的困境.本文认为,"荒诞"与"异化"是梅勒在该小说中最集中表现的主题.本文试图运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荒诞"和"异化"对<裸者与死者>中的主题进行探析.全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萨特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对梅勒创作的影响.第二章着重探究<裸者与死者>中"荒诞"这一主题.第三章重点从官兵关系、士兵与士兵之间的关系以及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该小说中人际关系之异化的主题.最后一章根据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联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论,试图探讨出可能的走出"荒诞"与"异化"的困境之路.本文认为,行动是走出"荒诞"的唯一出路,寻找人生存在的真谛才是防止人际关系被异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法制史>教科书,近代部分内容几乎都很薄弱.本文提出建议是:应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作为中国传统法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转型的起点.反封建法统和引进西方法文化,都应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主要内容.可选编一些具有近代法律意义的案例,并借助近代历史研究、近代法律思想史等研究成果,充实<中国法制史>近代部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的主题一直被定位在它的反封建意义之上,认为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是对封建门第观念和等级观念的有力控诉.但联系卢梭的社会理想则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极有可能是力图通过理想化、唯美化的人物和情节去构建一个和谐的、合乎自然秩序的良好社会.  相似文献   

18.
1920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说,“今后写还是要写的,但前途暗淡,处此境遇,也许会更陷于讽刺和诅咒罢。”诚然,作为中国现代反封建的斗士,讽刺一直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他对付一切丑恶事(人)物的辛辣、锐利的武器。所以曾有学把鲁迅小说的总体特征总结为“讽刺的写实”。那么,鲁迅的小说是如何进行讽刺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优秀的文学巨著,其中,为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是一个聪明美丽、个性鲜明的女子:晴雯。她是深受作者欣赏和喜爱的一个角色,她有着超众的才能和伶俐的心性,虽身为奴婢,却"心比天高",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却无法容忍这样的"奴婢",她的悲剧命运无可避免。在晴雯这一形象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0.
<正>《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