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每阶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都指明了对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的唐宋词教学,无论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理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想象。"体验""想象",都启示我们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主观能动的。唐宋词教学必须关注"学为中心""学生本位"。本文呈现当前唐宋词教学中"学生本位"被忽视或者无视的教学现实;分析唐宋词教学中"学生本位"缺失的主要原因;结合笔者的课堂实践探索,从"先学后教""品评鉴赏""比读启思"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燕 《中小学电教》2008,(6):113-113
<正>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体验"逐渐频繁出现在语文教师的口中,随后它也昂首阔步地迈入语文课堂。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这样一来,"情感缺失"和"体验"就构成了一个矛盾体。在语文教学中出现课堂冷冷清清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一、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平台,构建"激趣"的教学手段,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1、围绕时代背景制作课件"激趣",实现多媒体情景教学。课件的运用要与激发学生情感相结合,达到使学生与课文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学习的动力,是人们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多媒体电脑集视、听为一体,有  相似文献   

4.
思维的激活需要活动,需要学生在"玩"中体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害怕学生出错,在课前早已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整堂课看起来环环相扣,可谓"一帆风顺"。实际上,我们只要深入反思就会发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得到了"鱼",但没有体验到"捉鱼"的趣味,更没有学到"捉鱼"的本领,说到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因此,我们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的核心是"学的活动",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学的活动"的组织,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学困生的讨论由来以久,学困生是父母也是老师心头的痛,有的学困生已经进入对学习无所谓,敷衍了事,甚至自暴自弃的状况。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把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直接归因于"学不好""脑子笨",但实际上更多可能是教学双方当事人在方式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存在重大障碍或"隐患"。新课程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7.
传统思想中把学习比作"寒窗苦",意味着学习是痛苦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感觉"苦不堪言"。教师感觉劳而无功,学生感觉痛苦无奈。学生中曾流传着"苦不苦看看课堂四十五(分钟)"。基于学生这种痛苦的反应,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设法求变,让学生  相似文献   

8.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错误信息、文本的空白处和精彩的课堂结尾等方面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亮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捕捉"亮点"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味。"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加以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变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满足的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教学策略,体验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充分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促进学生在认识和情感等方面获得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落实体验教学?在体验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现结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谈谈我们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王元化老师提出过"语用教学",他将语文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提出语用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要运用体验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共度性原则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本文拟从"围绕教学目标,拒绝旁逸斜出""选择恰当时机,莫要生拉硬扯"和"联系文本内容,升华情感体验"等角度,对如何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已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自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学生没有独特的感受,因而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领悟。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前不久的"浙派小学语文名师与我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发现,不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各位名师,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作者介绍"这一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帮助理解文本,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获得阅读的快乐。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习惯做"搬运工",也就是将作者资料一字不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作者介绍"显得生硬、无趣,更让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么,我们该如何正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汉字看似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实则潜藏着趣味盎然的生活体验与耐人寻味的情感体验。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指导为学生架起了连接生活体验中的"趣"与语言文字内的"情"之间的桥梁。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进文本寻"情趣""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4.
一、面对学生的"似乎会",教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悟。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家庭教育对他们学习的前期影响不一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知识还没有教,但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回避学生的学前基础,将"先行者"拉回"统一战线",还是"以偏概全",简单教教多加练练?  相似文献   

15.
周雪莉 《辽宁教育》2012,(15):71-72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即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激发写作兴趣,抒发情感表达而进行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变"要我写"的被动写作心理状态为"我要写"的主动情感释放中来,从而也促进了我们由"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引导孩子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学会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在践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丰富活动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人无趣不乐,人无乐不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又相对比较枯燥,只有采取一种寓智于情,以情激学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体验"情感",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接纳知识、接纳教师、接纳同学、接纳生活,才会发挥潜能、输出创造。在如今语文教学高扬人文性的旗帜下,我们应让孩子在语文教学中体验情感,在"趣味"阅读中接触情感,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带有个体的情感化倾向,这种倾向是长期积淀的情感与理性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以感性为主,去反映周围世界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探索性的情感体验将赋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独特的个性化色彩。如何依据小学生的自身特征来拓展其学习天地?我认为引导其进行情感体验不失为一种捷径。一、认识——情感的启蒙化"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位好的老师,即使在教给学生字、词、句时也会恰当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设计,恰当的引导和合理的发挥,造成学生情感的失  相似文献   

19.
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应是课程的主动学习者、发展者,是课程学习的主人。因此,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成了我们在新课程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语文课上,"感悟"和"体验"成了高频词。课堂中,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的火热,朗读已受到人们的热捧。对小学生来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朗读,是每个语文老师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琅琅书声有"乾坤"。对此,本文从自由快乐朗读、集体齐声朗读和公平竞赛朗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让语文课堂琅琅书声有"乾坤",使学生能在主动参与朗读中找到更多的不一样,获得更多的学习认知视野和思维,丰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