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近期对敦煌石窟的考察,对榆林窟第25、20窟,莫高窟第14窟,以及新发现有曼荼罗图像的榆林窟第35、38窟,莫高窟第170、234窟及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进行了图像学的解说.认为敦煌石窟的八大菩萨,在图像表现上与印度密教美术有着强烈的一致性,同时指出,不空系密教美术曾给予敦煌石窟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的佛教石窟以及我国西藏地区,八大菩萨曼荼罗的造像和绘画曾广为流传.本文分两部分全面探讨敦煌石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第一部分考察了八大菩萨曼荼罗相关的经典,以及印度及西藏的相关图像,并介绍了敦煌石窟中已判明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  相似文献   

3.
对20世纪40年代初罗寄梅在敦煌所拍洞窟资料的检索,发现了罗氏拍于当时的榆林窟第25窟主室正壁八大菩萨曼荼罗壁画全图,洞窟现有壁画残毁不全,故而该照片的资料价值非常珍贵.以此为依据.结合洞窟现有壁画、罗氏照片以及华尔纳、谢稚柳等人早年的记载,对该铺八大菩萨曼荼罗进行了缀合复原.在完整图像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敦煌石窟中的摩利支天曼荼罗及其造像共有三例,即榆林窟第3窟北壁东侧、东千佛洞第5窟、莫高窟第3窟主尊造像。这些壁画或塑像是根据宋代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绘制的,与公元9-10世纪印度后期密教的图像及其仪轨在印度的流行有着深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宋代天息灾等印度高僧在中原弘传密教翻译密典,不但给予中原的宋代密教以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夏时代的敦煌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有关莫高窟报恩吉祥窟的三条线索:崖面位置、报恩思想和八大菩萨造像题材.并对P.2991<报恩吉祥之窟记>提出新的解释,认为以往从塑像探求八大菩萨的思路不符合莫高窟实际,应从壁画中探求.经过考察中唐洞窟后得出新的结论:莫高窟第153窟可能就是报恩吉祥窟.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受本土文化的支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各个地区,佛教造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以犍陀罗、马吐拉、云冈、龙门以及我国的单独佛教造像为素材,对莫高窟第275窟为中心的北朝期石窟造像进行了比较研究.文中再次论证了莫高窟第275窟主尊交脚菩萨为弥勒造像,并对早期石窟造像中经常出现的阙形龛、倚坐像、半跏坐思惟菩萨、仰月冠、狮子座等问题做了多层面的比较研究,为研究莫高窟早期石窟中的塑像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受本土文化的支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各个地区,佛教造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以犍陀罗、马吐拉、云冈、龙门以及我国的单独佛教造像为素材,对莫高窟第275窟为中心的北朝期石窟造像进行了比较研究.文中再次论证了莫高窟第275窟主尊交脚菩萨为弥勒造像,并对早期石窟造像中经常出现的阙形龛、倚坐像、半跏坐思惟菩萨、仰月冠、狮子座等问题做了多层面的比较研究,为研究莫高窟早期石窟中的塑像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以东嘎1号窟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壁画为对象,梳理与该曼荼罗相关的藏文文献,并结合该窟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图像作对比研究,理清11世纪初至12世纪中晚期在西藏西部流行的以四面八臂白色文殊菩萨为主尊的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图像与所据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期前段第7—10窟图像思想一脉相承。第13窟大致存在整体规划,并以北壁主尊交脚弥勒菩萨为中心,表述弥勒上生信仰。该窟两侧壁中层龛像及第11窟造像并非开窟时一体设计。通过分析其中部分佛龛的组合情况可知,当时通过信仰大乘佛法而往生兜率天并最终成佛的思想,在一般信众中亦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现存北朝窟龛中,塔庙窟与平面方形覆斗形天井窟过半。窟内本尊大部分为倚坐如来,包括如来交脚像、菩萨交脚像、二佛并坐像。这些本尊周围配置禅定印结跏趺坐佛、交脚坐佛、思惟菩萨等诸尊,影塑天部环绕供养。有关莫高窟窟内本尊的研究不多。文章从洞窟图像空间构成的角度考察北朝窟内本尊及其周围造像,指出北朝窟内庄严再现《法华经》所描述的佛国世界,其中心不言而喻应为释迦佛。  相似文献   

11.
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作为中国两位重要的菩萨,都拥有很多的信仰者。地藏更是负责释迦牟尼佛逝世后,未来弥勒佛出世前这段时间对人世间众有情的教化。从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这层关系出发,地藏信仰的宣传和弥勒信仰的宣传应该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地藏在前,弥勒在后,两者的联系也该与此相关,现就通过对两信仰的大概介绍来发掘其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朝统治时期,外蒙古的游牧民除贵族与奴隶外,还可分为隶属于清朝皇帝的自由民(箭丁)、隶属于蒙古贵族的随丁和隶属于藏传佛教活佛的沙毕(庙丁)等三种身份。其中,对适用于前两者的法律制度已明确,但在沙毕身份人群中,隶属于库伦大活佛的也克沙毕处在特殊的管理机构之下,什么样的法律才能适用于他们的罪行,对此问题有的三种学说各执一词,未能完全明确。为此,本文选择清末发生的三起也克沙毕刑事案件,初步确定判决所使用的法律,证明除原来有效的蒙古法《喀尔喀吉鲁姆》以外,清朝的"蒙古例"和《大清律例》在清末有着强烈的效力,另外《喀尔喀吉鲁姆》之判例集《乌兰哈齐尔特》在清朝灭亡之际仍保持其判例效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对吐蕃顿渐之诤的缘起、细节等试作补充论述,对有些论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异议.认为禅宗无法调化、抵制苯教,无法促进吐蕃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是顿门派失败的根本原因,而藏文史籍中记载的禅宗与印度佛教的观点不同或汉族学者认为摩诃衍是受政治牵连而失败当是表象原因,即是赞普让摩诃衍离开拉萨的藉口.  相似文献   

14.
《往五天竺国传》的作者确为新罗人慧超,慧超传中“当土是胡,所以信也”一语表明慧超已明确指出大勃律国、杨同国、娑播慈国人的衣着言音人风信仰与吐蕃不同,因为他们是胡人,三国在人种上可能同于印度或中亚的胡人,即可能是来自大夏的大月氏人的后裔;慧超更有可能在大食境内旅行过,这与当时中亚的政治形势有关。本文对大食国小拂临国条中的一句笺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以诗歌阐述佛理弘扬佛法,在中国文坛佛界都很普遍。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这方面的佳作。仓央嘉措诗作很久来一直被翻译成"情歌",但他的活佛身份宗教领袖的地位,让我们无法抛弃其佛学思想,本文从其生平和命运入手,分析了其诗作的佛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和民间传说对五世生钦活佛的身世众说纷纭,讹误颇多。事实上,卓哩克图汗布彦绰克图与福晋色勒特博勒噶丹仅有二子:长子布彦蒙库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次子布彦克什克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他们是同父同母兄弟,并非同父并母或同母异父兄弟,更非生身父子关系。布彦克什克即为五世生钦活佛的俗名,他并非私生子,光绪十六年(1890)被认定为四世生钦活佛的转世灵童。光绪十九年(1893)他到西藏学经之时,师傅为他所取法名为“洛桑策楞车敏”。光绪三十一年(1905),流亡在外蒙古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最终承认其活佛地位,法名更改为“多布栋策楞车敏”,光绪三十三年(1907)返回新疆。布彦绰克图有四子、五世生钦活佛为第四子或私生第三子的错误说法源于《新旧土尔扈特诸汗和诺颜世系表》。五世生钦活佛是其母亲与西藏喇嘛的私生子之说乃是政敌的栽赃陷害和后人的无端猜测,根本不存在其母亲私通生子之事。布彦蒙库夫妇均系因病去世,弟弟五世生钦活佛并非谋杀他们的凶手和从事民族分裂的阴谋家,而是值得歌颂的进步改革家。  相似文献   

17.
张掖大佛寺卧佛殿西游记壁画的发现,曾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对于壁画内容和创作时间的讨论众说纷纭.本文从明代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版刻插图入手,对大佛寺取经壁画所绘具体故事内容逐一辨别和分析;并根据明代晚期李评本<西游记>的刊刻时间,结合大佛寺明清两代的重修历史,尝试推证西游记壁画的绘制时间为清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四阿含》中佛的教说与《转法轮》中李洪志邪说的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无可辨驳地断定:“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而李洪志却极力贬斥佛陀,诽谤佛法,大肆鼓吹“邪法”、“邪道”、“邪业”,无疑是“恶轮坏法轮”。因而,李洪志冒称的“法轮大法是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法门”,不过是货真价实的邪教之一法门。  相似文献   

19.
裕固族活佛转世的形成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至解放初有以噢尔加喇嘛、顾嘉堪布、智华活佛、长毛喇嘛等为主的十几个转世系统。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裕固族地区活佛转世制度产生了与蒙藏地区相同或相似之特征,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