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兴濂 《阅读与鉴赏》2007,(6):22-25,69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2.
不曾仰望雄鹰翱翔天际的模样,听人说,那是来自苍穹的灵魂;不曾见证莲绽放时的美丽,听人说,那是来自自然的灵魂;不曾拥享霞蔚映照的时刻,听人说,那是来自上帝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风起云未涌     
灵魂是躯体的上帝,躯体是灵魂的载体。生命注定只有一次,不能长久于世;而不灭的,却依旧是灵魂,那朵含苞待放的蓓蕾。  相似文献   

5.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6.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7.
张健华 《今日教育》2007,(11S):16-19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智者,只用一个简单的承诺就开启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在困苦中寻找简单的快乐和纯真的灵魂,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会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简单,自然,信任,大度……在他们面前,我们胆怯的灵魂无处可藏。[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时文阅读】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向上,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②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地注视,仿佛天国的雪…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这样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这样的课堂是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且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这样的课堂就是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相似文献   

11.
追求     
每当我一个人静思默想的时候,心底总会涌出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上帝赐予我们鲜活的生命,该不是让我们把精神浸泡在酒杯里,让灵魂交给享乐?哥白尼曾说:“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没有追求,青春如同枯木败叶,了无生机;没有追求,人生就像断水之江河,十分贫瘠;没有追求,生命宛如枯萎的鲜花,毫无意义;没有追求,人的精神世界将是荒芜一片,无比苍凉。追求有轰轰烈烈的伟大,有朴实无华的平凡,有义无反顾的执,也有大起大落的悲壮。  相似文献   

12.
灵魂救赎是北村皈依基督教后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小说《我和上帝有个约》描述了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对于负载着罪恶的灵魂来说,固然要接受法律的惩治,但只有获得上帝的救赎,灵魂才能寻求到最终的皈依。上帝的救赎显示了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巴金勇于解剖自我。揭露自身灵魂的丑小,这和鲁迅解剖自己灵魂充满鬼气与毒气并无二致。和鲁迅不同的是,鲁迅进行的是总体、整体的自我批判,是对普遍性精神特质的揭示;巴金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回顾暴露自己的蒙昧、愚蠢与羞耻。在怀念满涛的文章中,他写道,尽管自己对满涛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很有看法。“但在学习会上心惊肉跳,坐立不安。只想如何保全自己,不敢讲一句真话”。在《怀念胡风》中,更是“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作为一个德高望重、享誉世界的作家,没有一种赤子情怀.没有一种担承精神,要做到这点是不可想象的。他完全可以推诿之,文饰之。在《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中,他自我谴责:“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人?我放弃了尊严和做人的权利,低头哈腰甘心受辱,  相似文献   

14.
我读鲁迅     
态度:一往情深,百读不厌说实话,当前,鲁迅作品在读者尤其是青年的心目中,并不十分“吃香”。原因很多,这里姑且不论。但我仍然一往情深,百读不厌,因为“鲁迅毕竟是‘五四’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最主要代表(当然不是惟一的)”。即使是他的批评者也不能否认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他的思想与文学是一份无法回避的世纪精神遗产”。在中国,有谁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清醒、透彻的了解;有谁像鲁迅那样,对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有谁像鲁迅那样,对中国人思想基因…  相似文献   

15.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贯穿于自然、宇宙中的精神情境和灵魂增长力量。它犹如使生命颤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涌动着精神、灵魂、生命之流,贯穿于宇宙的一切的一切之中,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般的无穷无尽地向上涌现。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是鲁迅自我灵魂的投射,是他三十多年来的生命的总结和新生,是他寻找生命本真的绝地探索。从"俟堂"到疯狂,从狂言到象征,从疯癫到病愈,鲁迅借狂人的书写探寻着生命深处的真"无"与虚"有",以象征的形式开启了离去归来的灵魂自叙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8.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颤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在  相似文献   

19.
<正>梦想是对星空的仰望,实现梦想需要在现实中前行。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否则生活就失去了意义,梦想不能没有前行,否则就毫无价值。因而,我们的人生需要在仰望中前行。仰望星空,在仰望中前行。20世纪40年代,17岁的梁思礼到美国留学,他的梦想是完成学业,于是,与家里失去联系的他开始自食其力。因为他拥有仰望,不忘前行,即使干着装罐头、端盘子的工作,也动摇不了他的信念,最终学有所成。学成后的他,将仰望变成为国效力、投身国家建设的动力,于是他放弃了美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童话     
也许,你并不知道,当美丽的夕阳将她最后的一线光辉收走时,在那座无名的山后便出现了一座小岛。岛上没有生命,宁静得让人毛骨悚然。直到有一天,上帝似乎觉察到小岛孤独、沉寂的呻吟,便给了他叫做“人的生命”。日月流逝,年复一年,岛上充满了欢乐和热情,人们每天都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岛的四周突然流淌着黑色的溪水,人的生命将被吞没,岛上的人们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小草枯萎了,田地荒芜了,人们的生命在渐渐减少。难道就不能让生命之火再燃烧吗?小岛向上帝祈祷。上帝摇摇头,说“要靠你们自己来解决这次危机,若你们能让生命之火复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