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判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遥六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  相似文献   

2.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的作文《读〈曹刿论战〉》是他自己写的,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谢冰莹四岁识字,两个月后居然背出了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全部女弟子的诗。洪业少年时,就能背诵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诗和三十余篇杜甫文,致使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全凭记忆所储存,不用再去查找杜甫诗文集了。  相似文献   

3.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逵6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将沿途所经大小地名依次回答,无一遗漏。谢冰莹4岁识字,两个月后  相似文献   

4.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 ,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 ,到毕业时 ,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 ;刚进中学 ,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 曹刿论战 》 ,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 ,他一口气背完 ,说 :“整部《左传》 ,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逵6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 ,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 ,他就将沿途所经大小地名依次背下 ,无一遗漏。谢冰莹4岁识字 ,两个月后居然背出了随园全部女弟子诗。洪业庭训时 ,就能背诵1400多首杜甫诗和30余篇杜甫文 ,致使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 ,全凭记忆所储存 ,不用再去查找杜甫诗文了。…  相似文献   

5.
数学家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刚进中学,老师顺口让他背《子产不毁乡校》,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6岁随家由汉口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将沿途所经大小地名依次回答,无一遗漏。  相似文献   

6.
数学家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能背诵如流;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十岁时,父亲讲授《三字经》,他当天就背熟了;现代著名作家茅盾能倒背《红楼梦》……这些人都十分重视背诵,并从背诵中奠定坚实的文化、文学基础,成就了他们的未来,成为人所共知的历史名人。可见,背诵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7.
<正>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钱穆记忆力极佳,在私塾上学,"日读生字二十,忽增为三十",能强记不忘,又增为四十,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傍晚屋里光线暗,干脆就爬上屋顶读,九岁时便能背诵《三国演义》。钱穆父亲的一位朋友听说他能背《三国演义》,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  相似文献   

8.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1902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地区一个偏僻的穷山村。家门前一带都是山,乡里根本没有学校,十来个孩子请了一位没考上秀才的先生教他们《论语》。苏步青除了读先生教的书外,还抓紧一切时间读其他古书。平时放牛,他就在牛背上念《千家诗》。稍大一些的时候,他就背诵《唐诗》《宋词》等。《唐诗三百首》他篇篇能背出来。再大一些,随着对古文兴趣的增加,就阅读《左传》《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等名著。  相似文献   

9.
《左传》以"君子曰"的形式提出了"《春秋》五例",即"《春秋》笔法"的内涵,开了学者研究此理论的先河。在考察孔子"笔削"《春秋》及《左传》传《春秋》之后,便能全面地认识"《春秋》笔法"属辞比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判断系统,并能准确概括它的寓褒贬于一字之间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名人的背功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已能倒背如流。著名作家巴金上中学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这为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著名语文学家张寿康先生四岁时虽然不识字,却能背诵《千家诗》,八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著名作家刘半农十一岁时就会背诵《长恨歌》《琵琶行》。作家琼瑶、琦君、三毛等从小就背诵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写作时信手拈来,为作品增色不少。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上初二时曾背诵《孟子》一书,他说自己从中获益匪浅。名人的背功@王勇…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的"诗以言志",指西周至春秋时士大夫在朝聘、盟会、享燕、祭祀等场合中,常常或歌《诗》、或赋《诗》、或诵《诗》、或引《诗》言志,微言相感。考诸《左传》《国语》中所载的歌《诗》事例及二书中所载的音乐理论,歌《诗》艺术有三个方面的审美效果:"美其声";"‘礼’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  相似文献   

12.
谢新寿 《师道》2000,(1):62-62
苏步青出身于世代农家,小时家贫上不起学,放牛回来走过村上私塾,常常从门缝里偷听先生讲《三字经》,听到学生跟先生嗡嗡地读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时,他忽然想起自己也姓苏,便也高兴地跟着念。每天放牛经过都这样在学堂门口偷听,时间长了,他终于把《三字经》、《百家姓》、《左传》、《古观止》里许多章节都背熟了。  相似文献   

13.
结合《左传》之学在六朝时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庾信的作品,对庾信与《左传》的关系及其意义加以疏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以读为主的训练方法,安排四个层次的读,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默读静思、以读促说、读写迁移、读背结合,将读  相似文献   

1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许多人都熟知的名句,出自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是个历史典故,源于《左传·哀公六年》: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7.
《北京晚报》曾经登载一首题为《"背多分"教学法——赠某些学校》的讽刺诗.诗里写道:"外国有个贝多芬,中国有个'背多分'——背书背得多,就能获高分!'大重点'套'小要点','ABC'连'甲乙丙'……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头昏昏……真知与实践,怎如背功灵?待等熬罢寒窗苦,几多'书厨'出校门……"(以下简称《'背多分'》)时隔不久,一家省级教育报载文《"背多分"教学法另一说》(以下简称《另一说》),对这首讽刺诗提出了批评意见.批评与反批评使"背多分"增加了知名度.在很多地区和学校,"背多分"成为一个嘲讽学校一些教育方式、方法的叫得响的"新概念"."背多分"虽属戏称,却提出了一个严肃  相似文献   

18.
读了孟繁杰、李如龙《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下文简称《演变》)一文,我们受到了不少启发,但觉得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左传》中称量"幄幕"的"张"是不是个体量词?(1)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左传·昭公十三年》)《演变》一开始就指出:"‘张’做量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是汉语中产生时间较早的几个个体量词之一"。该文举出的先秦时期"张"做量词的例子只有上述一例,这显然是把称量"幄幕"时使用的"张"看成了个体量词。  相似文献   

19.
《史记》的创作受到《左传》的影响,《史记》的很多材料来源于《左传》,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比较分析法,将《史记》与《左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史记》在采用《左传》的材料时,显现出以下特点:表现出司马迁独特的思想《史记》立场;兼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处理;显现出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语言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20.
以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派学者非常重视对《左传》的学习,总结《左传》特有的文法。方苞评点《左传》以义为经,以法为纬,注重对《左传》文章段落结构分析,这种独特评点方式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李文渊师事方苞,他对《左传》的评点在很多方面都与方苞一脉相承。当然李文渊的评点也有独特之处,他更加注重从篇法的角度梳理出《左传》在段落上的起承转合关系,他的《左传评》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分析也比方苞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