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本文以《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恶的释义为出发点,从两个角度来阐释恶与善的辩证法:一是从伦理学上关于恶的定义;二是从西方哲学和神学关于恶的讨论,以此证明善恶是彼此依存,甚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种将善恶单一化、绝对化和极端化的看法,无疑是不利于我们对恶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存在各种不同认识。本文认为: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善恶矛盾的专门学科;教育善恶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那种以教育本质上是善的而否认教育善恶矛盾存在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教育善恶矛盾是源于社会或教育自身提出的教育道德要求与教育的现实状况之间的不一致性,而具体表现在善的教育与恶的教育、教育中喜的因素与恶的因素之间的对立上的教育矛盾类型,是具体的社会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3.
李翱在其《复性书》中提出性善情恶的观点,并以寂然不动的入静之法来去情复性、回复本有的善性。佛教的如来藏思想、《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想、天台宗的"性具善恶"及"一念无明法性心"、禅宗的"自性即佛"及"无念为宗"、梁肃的"复性明静"思想,都有复性思想,都对李翱的复性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实际是荀况的性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李轨、吴礻必、宋咸、司马光就此各执一说,各有偏差。其实扬雄“善恶混”实际是荀子性恶论的继承,即善恶混而不可分,既有为善之可能,也有为恶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善恶问题是伊斯兰伦理的基本问题。伊斯兰伦理以人性为逻辑起点,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阐明善恶观念,规范美德与恶行,以"天园火狱"、"末日审判"、"善恶报酬说"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与激励机制,从而达成去恶为善的伦理主旨。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可以通过对伊斯兰伦理关于善恶的探讨,发掘值得我们借鉴的伦理道德经验,增强我们的德育力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心学的逻辑架构,是由本体与工夫两个词语来统摄的,其内容围绕着心、意、物的关系而展开,其中意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本体的发动,也是工夫的实行过程。心、意、物三者的性质规定着工夫的着重之处。心、知、良知是本体的存在状态,是至善的,心、知、良知一旦发动,便是意,意又必着于物,意是有善有恶的,意的善恶维度决定着行的善恶维度,行须合乎意的善性才算符合了道德要求,因此,意上好善恶恶的工夫至关重要,实现意上好善恶恶的工夫需采用静坐和事上磨炼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善与恶的斗争是托尔金《魔戒》系列幻想作品的主题。《魔戒》中体现的善恶观与奥古斯丁关于善恶问题的论述有相似性,具有一元论的特点。《魔戒》中的善恶观基本上是基督教的,强调善恶的不对等性和自由意志的影响,但也带某些古希腊色彩。  相似文献   

8.
人性善恶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性本无善恶,而只有"向善"与"向恶"之可能性,但人类向善的可能性更大。电影《苍蝇王》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给人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也让人看到善的洪流。  相似文献   

9.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道德失语症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于其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的事态。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就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哑口无言;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以如此?  相似文献   

11.
作为极具中国特色、富有思辨色彩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潜力。在欧美国家,随着佛法的弘传,不少天台宗僧人、学者以及一些民间居士、出版人、网络建设者,正将天台种子不停地播撒在异域的土地和民众的心田。从天台宗在欧美的传播方式来看,主要有天台宗道场的创设、学者研究与宣讲、网络传播等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天台山文化是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台州儒家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又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比较独特的复合型名山文化格局。顾欢、智顗、司马承祯、张伯端、朱熹等代表性人物对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十几年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道教自秦汉开始就在越中发展道场,会稽到天台一线濒临大海,适宜道教的发展,到唐朝其影响达到高潮,出现了一代宗师司马承祯,深得唐朝中央之重视,促成许多诗人慕名来游越中天台。佛教在越中的兴盛主要在南北朝时期,其主要人物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到唐朝佛教天台宗风靡大唐的思想界、哲学界和宗教界。流风所及,僧俗人士无不从风而靡,这亦促成了大批文人来游越中天台,为唐诗之路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持久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项敏  赵平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2):32-35,42
作为最具天台宗特色的基本教理之一,“一念三千”意蕴深绝,殊难对译。天台智顗融冶了原始佛教的义理传承与中土文化的表述方式:“三千”,是佛理智性的推演;“一念三千”,则是浑融无痕、不可思议的组合。对该术语作英文诠释,宜以“一念”、“三千”各自的准确性与“一念三千”超时空的广涵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天台宗的诗性和智慧。  相似文献   

15.
性具实相论与天台宗美学思想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形成的,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佛教宗派,它在两千年中国佛学的发展进程中,以其久远的历史,圆妙的思想,缜密的判教,完备的观行,成为汉地佛教的义学高峰,天台化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天台化的组成部分的天台美学,因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台宗人“天下万物,唯人为贵”,而人又以“心为贵”的人本观点出发,来看待宇宙人生。它在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中,又特别重视对人的心灵的叩问,它以叩问心灵的本真为归缩。从而以心灵美学的形态体现出人生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旭是天台教学史上最后一位卓有建树的佛学家,天台学说的终结性人物。他竭力回归和高扬由智顗大师所开创的台宗心灵美学的原初精神,全面、充分地拓宽和丰富了台宗“一念三千”说的内容和意义,并以“一念心”作为理论基础,以艺诠佛,折射出台宗审美的价值取向和文艺美学观点,为台宗心灵美学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一生,尤其是他的晚年与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佛理对其贬逐心态的调整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诗人认为儒释相通,弘佛可以济儒,生活中常以统合儒释为己任,身体力行,并体现在山水诗等创作的审美进程中。他的诗艺因此有着新的开拓,达到一种宗教和艺术相互交织的境界。柳宗元统合儒释的精神义脉源之于谢灵运,而他的这一努力又对苏轼等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虽然,天台宗为佛语宗,牛头禅为心宗,然而同在江东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他们却发生种种关涉:如都提倡禅教并重;都主张无情有性说;都推崇傅翕思想。这种种关涉也就构成了南朝灭亡后江东佛教之特色。  相似文献   

19.
宋代,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融会诸宗”的趋势。天台宗也难免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天台山外派的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宗昱著《注十不二门》,他们用禅宗和华严的“直显心性”、“一念灵知”来阐释天台的纲要之作《十不二门》,主张“真心”观。知礼为了救天台教观一家之“正义”,著《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并指出山外派二书是受了禅宗和华严异说的影响,违背了智额和湛然的本意,必须予以肃清。知礼的《指要钞》洋洋万言,这里仅对它的核心理论作点指导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众生皆具佛性,去尘止妄,则自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之见性,即是体悟、觉知能够创造一切、明了一切的能或能力。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其每一部佛经都是通向开悟见性的一个法门。中国禅宗的前五代祖师,是真正见性之禅师,而六祖及其以后的禅师,并没有完全证悟。尤其六祖后世一些弟子,还在执滞于空中。中国八宗之中,净土宗不能见性,天台宗尚未见性,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均可见性。今人习禅,应以佛经教义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