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正>曲阜故里朝圣地,百家争鸣书传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心有戚然时。2023年7月15—1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等多家单位强力推进的第七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召开,主题是“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6日下午,东方儒家花园酒店诗礼堂内,一堂由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阳老师带来的初中历史展示课“百家争鸣”如期展示。遥想十年之前,即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曾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正>黄海之滨,泰山岩岩,大河汤汤。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2023年7月15—1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第七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召开。其中,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阳老师执教的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同时引起了广泛讨论,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及其弊端 传统的听课评课,“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有“被评”和下结论的对象。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它蕴藏了我们习焉不察的文化假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评课五要素     
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以“教、研、训”为一体的“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是与听课紧密相连的,它是建立在听课人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复盘式"评课是一种基于事实、基于合作、基于研究的新型质性评课范式。它克服了经验式评课的主观性,改进了定量式评课的繁琐,既有对教学事实的真实回放,又有对教学行为的溯源归宗;既有对教学过程的清晰审视,又有对教学改进的深度思考;既有评课者的他者立场,又有执教者的教者立场,因而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者的设计意图、课堂的真实面貌,执教者、听课者和评课者都能在议课、辩课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科评课的“着眼点”评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检测手段。教师上课,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和评价,这是评课者能力和水平的体现。目前,有些学校进行集体评课时,课评得粗糙、草率,不全面。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本的原因是评课的“着眼点”找不准...  相似文献   

7.
前些时,学校领导参加了我们数学教研组的一次评课活动,针对教师们在评议中不捧不抬、实事求是地论长道短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此姑且不论领导们慧跟识珠,作为受益者之一——数学教研组的成员,我只想谈谈心中的感觉:评课说实话好!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了上好一节课,讲课教师虽然课前进行了认真的斟酌和准备,但从教案设计到授课过程与技巧,都能做到百分之百令人满意却是很少见的。为了提高授课水平、执教者多么希  相似文献   

8.
谈如何评课     
李彦  李晔 《宁夏教育》2007,(7):13-14
评课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无论是示范课还是研讨课、检查课、指导课、交流课,都应该对执教者的优点、闪光点以及个性特色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坦诚地指出来,使执教者明白,哪些做法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扬,哪些做法应该注意并改进。同时,评课者要以诚恳、善意、和谐的心态与对方交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真正达到交流、互惠、研讨、资源共享的评课目的。  相似文献   

9.
宗颖 《学前教育》2011,(10):26-28
现在提及“评课”,我们教师都会自觉地改称“议课”。细细品味“评”和“议”之间的差别,这里蕴涵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课态度。“评”是单向的,带有高高在上的主导意识,是以评判结果为根本目的;而“议”是双向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互动,是一种集思广益式的探讨研究。反思目前教师评课现状,“评”的意识仍占主导地位。在被评者看来,评课是为了甄别其教学能力的优劣,当触及问题时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课堂教学。因此,听评课是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专家、校长探讨了校长听评课的视角、行动方式,有人认为校长的“听评”课应该变为“看议”课,还有人进一步认为校长的“听评”课要升华为“观析”课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是“听”、“看”还是“观”;是“评”、“议”还是“析”,变化的只是其视角和行动方式,没变的是听评课的本质。这样的探讨实际上再次论证了校长深入课堂听评课的重要性,强调了校长听评课的意义与教研员、教务主任、学科教师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复盘模式"听评课,是指执教老师采用微格教室实录课堂,录制课堂实录;课题组成员(包括执教老师)借助录像进行复盘反思,在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学生基础、不变的教学情境中,提出自己新的设想与建议。其流程一般是:上课老师录制视频课,课题组成员(包括执教者)借助视频实录回放、重复回放某一教学点,以更充裕的时间不断回顾反思,会发现一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进行修正;也可再次录制视频课,进  相似文献   

12.
辩课,就是在执教者备课、上课或者说课之后,任由听课的专家或教师就其看法和疑问,现场质疑“发难”,执教者即时应对,双方展开辩论交锋。辩课和说课、评课有明显的不同。说课是执教者把自己的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13.
2009年,网友“叶老师”在“人教论坛”针对江苏名师诸向阳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一课,真诚的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同时抛出了“辩课”的提法,一时间“辩课”成为了教研界的热词。所谓辩课,其实是针对评课而言的,一个“辩”字展示了这种研课模式的精髓,必然有思维的交锋,必然有观点的碰撞。这跟传统的和风细雨、一团和气式的评课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一种是“帮扶式”评课“。帮扶式”评课主要是针对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刚从事该学段教学工作的教师,评课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从教能力。因此,评课要细心指导,持帮扶态度,评课的立意不要过高,要注重基础。有一位教研组长是这样组织评课的,首先,对授课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其进取心。其次,由于这部分教师一般都具有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快,反应灵活,因此,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还对其提出了各方面的严格要求,评说中从严把握,使他们明确要求,找出差距,继续努力。最后,根据大家评说的意见,组长归纳出值得肯定的一面,重点指出今后改进的措施和执行的过程要求,确保他们的提高能够落实。结果,在他的教研组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帮扶式”评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种是“问答式”评课。教研组评课老师再表述意见:可以是对授课老师自评的赞同或是反对;也可以对授课老师提问,请授课老师回答,在与授课老师交流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是授课老师在听取意见后,对所提意见讲述自己的认识与态度等。这种评课促进了授课者与评课者面对面的交流,使双方在互动的对话交流中受到启迪,得到进步。三种是“争辩式”评课。例如,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如何实现深度教学与历史课堂相融合,笔者认为,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精心备课促成深度教研、双线融合推进深度学习、联系现实培养探究意识、拓展教科书激发学习兴趣等环节,可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构建历史课堂。本文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第七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阳老师执教的“百家争鸣”一课为例,简要谈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构建与探索,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6.
坚持说评结合“说”即说课,“评”即评课,它是教学活动中没有学生的两种教研方式。一般说课常用来代替上堂执教过程,它对于考查教师分析教材、选择敦法的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是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对公开课两种“评课话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诸多的对公开课的点评和评价中,这样的两种“评课话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其一是诸如“这节课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优秀课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精神要求”等等。评课者更多的是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否是对新理念的“回应”。其二是对公开课的“非正常现象的批判”,比如对课堂教学“没有立足于语文”的批判、对“学生活动虚假”的批判以及对课堂上“生成的”内容缺乏关注的批判等等。评课者更多的是借助于评课,表达自己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构想。我们…  相似文献   

18.
许多教师对校长的评课方式十分反感。可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许多校长在评课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他自己却没有在意。笔者认为,校长评课应做“到三忌”。一忌“一锤定音”一直以来,一些学校在听课、评课中实行“论资排辈”,先由校长进行评课,然后其他教师依次“附和”。一来,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万事先得校长说了算,所以在评课时也就顺理成章地先由校长评;二来,校长大多德高望重,让校长先评,也体现了教师对领导的尊重。而一些校长在评课时也总会当仁不让,心安理得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指点江山”。殊不知“,说者无意,…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评课的“隐性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得鲁迅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对文学批评中的“捧杀”与“棒杀”现象给予过有力的针砭。不知文学批评界现在的情况怎样,笔者倒是觉得“捧”与“棒”的现象在目前的语文课堂评论中仍时有所见。我经常听到一些年轻老师上公开课、竞赛课,当然,每次课后照例会有大小“专家”对这些课的指点评说,根据情理和习惯,大庭广众之下,“专家”们的评课一般是“捧”多“棒”少,不过,即使是“捧”,似乎也还不至于有“杀”的危险,暂且还没有必要对这种评课模式“横挑鼻子竖挑眼”。其实,评课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是“捧”还是“棒”,而在于评论者的眼…  相似文献   

20.
正评课是一种能力,还是一门艺术!评课就是听课者依据科学的理论和自身对专业的理解,分析教学现象、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透过教学现象看教育本质。评课的艺术不在于评课者展示自己的专业素质有多强、多超前,而是用恰当、适宜的方式把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看法呈现出来,让执教者、听课者受益,并坦然接受。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