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比较地区主义是地区主义理论新进展,国际关系学者参与区域国别研究新途径,构建中国学派的地区主义理论新机遇。本文立足于西方和非西方的理论与实践,解读比较地区主义的生成逻辑,通过对比地区和区域概念,明确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对象,介绍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出定量和定性比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梳理了基于中国文化提炼出的关系思维解读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文献,主张立足比较地区主义,对比“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理念与西方地区主义的差异,理论化中国的地区实践,达到将中国的视角植入地区主义的目的。比较地区主义倡导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治理中的多边主义理论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叙事逻辑上强调二元对立、制度上沦为霸权国私有化的工具以及解决全球治理议题方面的效能降低。实践中,多边主义在构建和演变的过程中长期受到美国霸权主义的破坏,导致既有的多边主义理论无法应对全球治理中出现的新挑战,增加我国维护多边主义的难度。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多边主义更多是打着多边主义旗号行“伪多边主义”之事;通过新排他性制度制衡战略、差异化盟友责任和议题联盟的形式,新政府加速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全球治理迫切需要改革,多边主义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发扬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多边主义真正要义,并为多边主义的理论完善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国家利益实现问题在国家利益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要流派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国家利益实现的不同的框架和视角,并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与西方主流理论不同的逻辑体系和哲学内涵,在世界政治的主题、世界政治的发展动力、研究国际问题的基本范式及理论自身的哲学和历史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理论既有相似和相近的一面,同时更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如何以更加开放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并将其理论精义运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实践和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是今天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张是积极的,是我国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色彩、风格,是其带有的某种中华民族的征象或标志,包括基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也包括基于中华民族现实和长远利益的特殊视角、特殊认识和基本观点;虽然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相对落后,但中国确实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特色”不能先于理论来刻意地创造,而应该在理论成熟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国际关系理论从属于国家意识形态,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印度国际关系研究起源较早但发展并不充分,高校与智库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智库比高校更为活跃.印度国际关系研究大都基于现实导向而缺乏理论建构,考底利耶的国际体系思想、印度教的非暴力思想、尼赫鲁的不结盟主义是其理论遗产,但并未受到印度学者的充分重视.在印度,国际关系研究与地区国别研究并没有明显区分,学者们较为青睐在全球层面对全球治理尤其是金砖机制的研究,在地区层面主要关注南亚研究,在国别层面愈加热衷于中国研究.印度学者已经开始反思国际关系研究,并期望为国际关系学科的知识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空间转向"已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理论研究的共同趋势。空间意识与空间话语的缺失,是国际关系学不可忽视的理论疏漏。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成为一项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研究议程。这一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的议题:一是从哲学层面对"空间"进行重新审视,奠定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在"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上,对国际空间进行社会结构研究和社会过程研究,以构建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内容框架。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空间转向"有两条可行研究路径:一是推动反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二是通过建构主义与地缘政治学的融合,构建地缘政治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注重理性个体的作用 ,坚持国际关系发展的进步论。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康德、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开始 ,经过相互依存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 ,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半壁河山。冷战后以全球治理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探索 ,注重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和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性力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连接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大脑中的认知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二语习得的研究。母语迁移作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近半个世纪来引起了各个理论学派的关注。论文从连接主义理论基础出发,解释了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主义(一译“地区主义”)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东亚区域主义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主义自身的脆弱性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共同造成的。中国战略机遇期内能否通过有效的双边外交解开周边外交中的“疙瘩”、增进东亚区域主义的认同、更好地以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身份参与东亚事务,决定了中国国家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为当代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为新地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新地区主义也对东亚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东亚合作安全的发展.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发展,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东亚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欧洲研究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欧洲研究的以下三个问题领域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尤为重要:(1)中美欧间的战略互动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2)欧洲经验对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借鉴意义;(3)欧洲研究对于国际关系有关国际合作和地区一体化理论的启示。作者进而提出,欧洲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制度安排上的借鉴意义,而且可促使我们对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迅速,但东亚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巨大差别、历史的纠葛与现实的矛盾,因而东亚地区主义的构建应该以正视差别、共容共存,求同存异、共享共荣为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东亚认同”意识,正确处理中日关系、重视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促进东亚合作各项机制的融合,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东亚地区安全环境演化是一切关心东亚地区安全的人们备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东亚地区安全环境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新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对东亚地区的经济繁荣起着日益增强的牵引作用,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也首先体现在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的繁荣上。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东亚地区安全环境演化是一切关心东亚地区安全的人们备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东亚地区安全环境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新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对东亚地区的经济繁荣起着日益增强的牵引作用,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也首先体现在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的繁荣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给东亚地区提出了一个现实的紧迫课题: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东亚各国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东亚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本文从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原因及其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提出要发展和推动东亚货币合作,应当走先建立亚洲货币基金,再实行汇率联动机制,最后过渡到东亚单一货币区的循序渐进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史学的研究境况不容乐观.研究路向的驳杂而且分散,真正意义上争鸣的缺失,以及积重难返的传统学理思维路径,均导致鲜有学理色彩浓厚的作品问世,从而在根本上制肘了中国教育史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教育史学有必要保持作为一门学术性科目应有的本色,理性地辨析中西方学术理论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中国教育史学的作用和影响,重新澄明研究思路应有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他提出"中西调和"的理论发展中国的现代绘画,目的是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使中国的现代艺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他选择的方法是以西方艺术作为参照系,但又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由民族艺术的现代化、东西方艺术的融会、情感与理智的相互平衡及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等命题的组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调和"理论的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阐释学资源,在面对阐释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上,同西方阐释学一样也一直存在着分野。或是"断章取义"、"诗无达诂",将阐释的主体因素发挥到极致,以致以比附或政治教化来曲解作品;或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作者本义角度去考证文本的意义,文本没有获得独立于作者之地位。相比之下,"出入说"提供了阐释者与文本关系的有益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