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紧"和"哩"是万安县赣客方言中比较有特点的语法词语,两个词语都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其中"紧3"和"哩3"更能体现方言特色,由此说明万安县境内赣方言受到客家方言的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2.
“哩”和“还”是山西朔城方言中极具地方特色的语气词,不仅用法广泛而且有丰富的语用功能。针对“哩”和“还”两个语气词,主要从用法和语用功能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4.
潮汕方言的“哩”“罗”,与普通话相比较,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点。普通话的“哩”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哩”与“罗”可以重叠成“哩哩罗罗”,形容说话罗唆不清楚。如果“哩”的读音是(?)就属方言的助词。一般来说,它有两种意义:一是跟普通话的“呢”相  相似文献   

5.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6.
醴陵方言属赣方言,“咖”、“哒”是其主要动态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7.
所谓“半”类词语是指包括“半”在内的以“半”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半”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8.
所谓“白”类词语是指包括“白”在内的以“白”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白”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白”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9.
湖南沅陵乡话的词缀“立”[li]与“子”是有区别的。“立”来自赣方言的“仂”[li],而赣方言的“仂”又来自北方话的“儿”。  相似文献   

10.
山西汾阳方言中的助词“咧”有三种用法,其中具有时体意义的是进行体兼现在时助词“咧,”和将来时助词“咧:”,而通过对这两个时体助词的分析认为“咧,”可能是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哩”在方言中的保留,“咧:”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表示“将要”义的“了”,但在语音上又受到了晋语诸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不”类词语.是指包括“不”在内的以“不”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不”类词语既与普通话以臣北京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聪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形式、释义以及语义引申的本体与层次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不”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12.
东北方言词语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给人印象深刻.本文深入分析东北方言词语“那啥”的指示功能和话语标记功能,以期对东北方言的词汇研究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秦安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助词"哩",作为语气助词,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末,在不同的句类中表达不同的语义范畴;作为动态助词,常"的哩"连用,并和"正""将"等搭配,表明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方言中"哩"与"那"并存,"哩"和"呢"应该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多个小称词缀共存是赣语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而且它们的来源往往不同。赣语安义话来自小称词缀的名词后缀“哩”“嘚”“子”共存,从语法功能、语用差异、语音演变等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来源,历史层次亦有别。“哩”是最早的层次,可能来源于“儿”;“嘚”历史层次居中,来源于“崽”,语法化链条最为完整;“子”缀是受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导致的最晚起的层次,但有替代其他二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年学界通行的分类,长治方言属于晋方言区上党片的潞州小片。在长治方言中,表示动作、事件在时间进程中所处的状态时,可以在动词后或句末用“喽1、喽2、啦、过、来、开、哩”等词,否定时在动词前加“没呐”。这些表达手段相当于印欧语的“体”,长治方言的“体”包括完成体、经历体、起始体、进行体和可能体。  相似文献   

16.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17.
“和”与“或”都常用作连词。在一些方言里,读音又相近,故有时容易因混用而弄错。如:一次语文考试,有一题是:“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有的同学对所列每一词语,既写同义词又写反义词。结果,多花费了时间,还因审题不准、部分答非所问而影响了成绩。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对“和”与“或”的不同用法不甚明了或有所忽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聊斋俚曲作为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有许多极具方言特色的词语和语法成分值得深入探讨:一是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二是"可VP(么)"句式。在聊斋俚曲中,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不表示反诘,而是表示测度;"可VP(么)"句式中的"可"具有测度、反诘、强调等三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商丘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从语音形式上来说“子”尾有两个变体,即发[tE·]和[nE·];在词语中的作用这方面,“子”尾也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即“子”尾附加在名词后面、形容词后面、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商丘方言中也有“儿”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是其他成分的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的韵母合成儿化韵母。但在商丘方言当中词汇多带“子”尾,故儿化韵较少。  相似文献   

20.
蒋静 《现代语文》2015,(1):78-80
主要从四川方言后缀“子”的构词、语法、感情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四川方言中后缀“子”的用法及其在方言词语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并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构词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四川方言后缀“子”所具有的几类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